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名家专栏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112
中美银行股指数走势分析

时至今日,似乎开始闻到金融危机味道矣!周四美国银行股集体跳水,硅谷银行(Nasdaq:SVIB,SVB Financial Group)暴跌60%引发血案——盘后再跌21%——该行CEO顾乐.别克(Greg Becker)指公司已出售“几乎所有”可售证券(约210亿美金)。翻查文件,硅谷银行去年底可供出售证券主要是美国国债, 公司此前报告900亿美金以上证券将持有至到期,但美国联储局过去一年大幅加息,于是所持债券价值暴跌——尤其长期债券。硅谷银行此举将导致18亿美金亏损,公司将寻求通过发行普通股及优先股集资22.5亿美金——相当于暴跌前约两成市值,但股份比例肯定不止此数,出于对股权猛烈稀释担忧,于是恐慌性抛售。硅谷银行周四暴跌60%,收市报106.04美金,创1998年以来最大跌幅。硅谷银行暴跌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四大银行大幅下挫,摩根大通跌5.4%,美国银行跌6.2%,富国银行跌6.1%,花旗跌4.1%。费城银行股指数跌7.7%,纳斯达克银行股指数更跌8.2%。 看看SIVB长期走势,1988年上市后不久结束第(3)浪上升,1990年代初期美国银行业危机中股价上下震荡——以除权后价格计算最高3.95美金,最低1.44美金,跌幅63.5%——1992年10月结束第(4)浪调整,此后进入【3】浪(5)上升,直到2000年9月最高65美金才结束,升幅44倍!2000年9月高位震荡至2009年3月最低11.58美金,尽管2008年9月时硅谷银行股价创新高,达到71.22美金,股价在全球金融海啸时还能创新高,简直匪夷所思。2000年9月至2009年3月走势是一个扩张平台型态,结束第【4】浪。最后第【5】浪为楔形,终点在2021年11月762.95美金。如今硅谷银行暴跌60%收场,似乎代表硅谷泡沫总破裂。 再讲讲之前另一家规模较小银行:Silvergate,银门资本(NYSE:SI)。Silvergate本是一家小银行,乘加密货币热潮,为区块链业者提供金融服务,股价飚升,2020年3月股价最低7.6美金,到2021年11月最高升至239.26美金,升幅32倍。然而去年加密交易所FTX破产后,合作客户大量提款,让Silvergate存款尽失——去年第四季损失超过80亿美金存款——经营陷入危机。Silvergate成立于1988年,2013年正式进军加密行业,为客户提供借贷、实时支付系统(Silvergate Exchange Network,SEN)及DIEM稳定币。许多交易所及交易机构成为Silvergate用户,Silvergate成为传统银行——加密行业,以及法币——加密货币之间桥梁。 Silvergate业务创新令其在加密牛市达到业绩最高峰。Silvergate其SEN系统2021年上半年达到4060亿美金,但到2022年下半年已经下滑至2300 亿美金。Silvergate主要客户由于去年加密市场各种爆雷导致提款令其金库干涸。《华盛顿邮报》指Silvergate将成为首家因“不良负债”而非“不良资产”倒闭银行。 Silvergate股价2021年至2022年形成典型头肩顶反转形态,去年5月跌破颈线后曾一度重返颈线之上,颇具迷惑性,但此后持续暴跌,如今终于“执笠”。 周四银行股暴跌,美国银行股整体处于调整而非熊市。纳斯达克银行股指数(纳银指数)1974年9月59.43点见底,12月59.92点形成双底,结束第【2】浪调整。此后纳银指数展开第【3】浪上升,由59.43点升至2006年12月3456点,升幅57倍。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纳银指数跌至2009年3月1166点,跌幅高达2/3。2009年3月1166点展开第【5】浪上升,由于1166点至2010年4月2063点为3浪结构,因此,第【5】浪为楔形。1166点至2063点为【5】浪(1),2063点跌至2011年10月1325点为【5】浪(2),之后运行【5】浪(3)。后市走向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1325点升至去年1月最高5411点为【5】浪(3),则5411点之后进入【5】浪(4)调整。由于【5】浪(3)运行时间超过10年,升幅达3倍,故此【5】浪(4)规模将会比较大——调整两三年甚至三五年实属正常,且跌幅会比较大。 其二,1325点升至2018年6月最高4418点为【5】浪(3),则4418点跌至2020年3月2068点为【5】浪(4),此后为【5】浪(5)最后一升,其内部结构为3浪模式:2068点升至去年1月5411点为(5)浪a,目前进入(5)浪b回落,结束之后进入(5)浪c最后一升。 有无可能5411点已经结束第【5】浪,进入大熊市走势?2068点至5411点这一段为清晰5浪推动,因此可能性甚小。 中国银行股这边走势又如何?中国银行股指数走势自2018年初开始,至今已经横向震荡长达5年时间,究竟如此走势仍要持续到几时?银行一向估值非常低,一些银行股市盈率不足4倍,而市净率亦低至0.5倍以下。例如“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601398)目前动态市盈率4.4倍,市净率0.49倍,中信银行(601998)动态市盈率4倍,市净率0.46倍。近期在构建具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氛围下,银行股出现反弹走势,后市又如何? 银行股指数走势图上,我认为,2007年11月初1976点前后形成头肩顶反转形态为第【3】浪,之后跌至2008年10月最低525点为第【4】浪,跌幅73%。525点展开第【5】浪上升。第【5】浪中,525点升至2009年7月1329点为【5】浪(1),1329点跌至2012年9月786点为【5】浪(2),786点升至2018年2月2230点为【5】浪(3),2230点至今为【5】浪(4)。【5】浪(3)之中,786点升至2013年2月1114点为(3)浪1,1114点跌至2014年3月831点为(3)浪2,831点升至2015年4月次高点1770点(最高点1890点)为(3)浪3,1770点调整至2016年2月1240点为(3)浪4,1240点升至2018年2月2230点为(3)浪5。 第(4)浪横盘震荡,又一个水平三角形——此乃第4浪常见型态。2018年2月2230点跌至7月1552点为(4)浪a,1552点反弹至2021年3月2211点为(4)浪b,2211点跌至去年11月初1693点为(4)浪c,目前处于(4)浪d反弹。 上述为首选数法,次选数法是2018年2月已经结束第【5】浪楔形上升,至今进入大熊市。其中,2018年2月2230点跌至7月1552点为浪(a),1552点展开水平三角形浪(b)。1552点反弹至2021年3月2211点为(b)浪a,2211点跌至去年11月初1693点为(b)浪b,目前处于(b)浪c反弹之中。 近期反弹受制于500日平均线,该线正缓步掉头向下,相信银行股指数会震荡调整,之后再升一段。期间部分银行股走势较强,另一部分则较弱。我认为,银行股发烧友仍然需要耐心等待第(4)浪调整结束——这仍需要一段较长时间——之后迎接第(5)浪最后一升!

头条热点 更多...
当前处二次探底后短期小牛市中段

上证指数在2月16日突破3300点后再次跌破,近期反复徘徊,势头不足,引发市场担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私募等绝对收益投资者提前获利离场,对市场造成冲击;二是市场对美联储紧缩缓和的预期有所下降。 不过,当前行情远未结束,市场仍处在短期小牛市的中段。复盘2019 年1-4月和2020年4-7月的行情,都是驱动市场上行的核心逻辑出现扭转。当前驱动市场向上的核心逻辑“国内政策红利、海外紧缩缓和”仍在演绎当中。11月以来的反弹刚进入中段,此前大盘价值的估值修复行情将过渡到中小成长的高增长行情,下半场行情有望加速。 对于行情下半场具体投资方向,可重点布局产业政策和产业趋势共振区域,比如券商、黄金等等。 3300点得而复失,需要担忧吗? 春节后上证指数分别于1月30日和2月16日盘中突破3300点,随后高开低走,得而复失。 实际上,近期市场相对弱势的根本原因是以下两个方面: (1)1月私募等绝对收益投资者大幅加仓,但在上证指数3300点关口,部分投资者认为驱动后市上行因素不明确,主题性机会难以持久,获利了结造成市场冲击。1月私募基金仓位上升8.7个百分点,仓位达71.2%,处在历史中位水平。1月私募加仓幅度在过去五年仅次于2019年2月。但2月以来A股市场走势相对波折,在上证指数3300点阶段性新高的关口,不排除部分对后市相对悲观的资金获利了结,进而对市场形成阶段性压力。 (2)近期密集披露的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出一定韧性,市场对美联储紧缩缓和的预期有所降温。美元、美债持续上行,美股、贵金属明显承压。外围环境对A股投资者风险偏好形成负面影响。 需要担心上述市场的担心吗?驱动后市上行的核心因素“国内政策红利、海外紧缩缓和”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短期预期扰动反倒意味着这一交易逻辑仍未形成强一致预期,交易持续性或延长。 首先,国内政策红利在两会前和两会后都将是市场重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新兴产业政策领域。当前市场处在经济数据和公司业绩的真空期,市场在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主题催化下形成了以主题性机会为主和行业轮动较快的特征;其次,美国经济数据阶段性韧性不改美国资本开支周期和库存周期向下、劳动生产力下降的事实。我们在此前多次强调美国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负反馈是后续美国经济最大考验。美国经济走向通缩(甚至GDP同比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美联储紧缩缓和是大势所趋。 当前A股处在二次探底后短期小牛市中段 去年11月以来,A股二次探底后市场进入反弹阶段,当前市场更像的是2019年1-4月和2020年4-7月的二次探底后短期小牛市行情。也就是此前拖累市场的核心矛盾呈现扭转,市场情绪持续升温去年11月以来的详细行情核心逻辑来自国内政策红利(地产政策、防疫政策等)和海外紧缩缓和。 当前行情远未结束,仍处在短期小牛市的中段。复盘2019 年1-4月和2020年4-7 月的行情是如何见顶,当时都是驱动市场上行的核心逻辑出现扭转。当前驱动市场向上的核心逻辑“国内政策红利、海外紧缩缓和”仍在演绎当中。两会前后的政策预期仍将延续,特别是产业政策等方向。海外紧缩缓和的逻辑将延续到3月底或5月初的最后一次加息阶段。11月以来的反弹刚进入中段,此前大盘价值的估值修复行情将过渡到中小成长的高增长行情,下半场行情有望加速。 从微观数据来看,也验证了当前市场处在行情中段的判断。首先,尽管市场明显反弹,但换手率水平仍处在低位,行情并未进入情绪高涨阶段;其次,大股东增减持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对当前市场情绪的反映,在本轮市场反弹过程中大股东减持规模并未呈现明显放量;3)最后,私募等仓位处在历史中位数水平。 市场观点:行情下半场,进击中小成长 国内政策红利期,海外紧缩预期缓和期,双期叠加,内外共振,A股市场或有望重演反转级别的行情。尽管高频数据对紧缩缓和预期造成一定扰动,但这也正说明市场仍未形成强的一致预期。但随着美国经济持续下行和通胀回落,紧缩缓和大势所趋,这将持续成为全球市场交易主线。A股做多窗口或延续至2023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初,一方面全国两会召开引领政策预期达到高潮,另一方面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或发生在3月下旬或5月初的议息会议。 后续交易逻辑需要更侧重基本面一阶拐点,进击中小成长。实际上,2019年以来,每年年初市场都对政策预期有较强预期,但实际上2019年以来国内经济总体缺乏弹性,每年基本面的验证都普遍导致市场强预期落空。政策预期二阶拐点迎来经济基本面一阶拐点的考验,消费、地产等行业基本面回升的强度和持续性能否符合市场预期,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过去五年,每年春节后中小成长风格都开始跑赢大盘价值风格。核心原因是过去五年政策预期强,但经济基本面实际并不强。核心催化方面,首先,聚焦3月初两会相关政策定调。其次,关注3月美联储政策边际变化,全球流动性宽松是大势所趋。最后,跟踪各大新兴成长产业政策,特别是安全发展大战略下的政策催化。除了政策预期和催化之外,核心的变化在于相关板块的基本面变化。 具体行业配置上,布局产业政策和产业趋势共振的机会, 重视券商与贵金属板块投资机会。此外计算机、通信、光伏、储能等板块也值得关注。

宏观策略 更多...
影响三月行情的几个核心因素

当前来看,基本面与海外流动性边际变化是影响3月市场的核心因素。 3月A股市场面临的宏观环境是稳增长下信用维持上行,盈利即将见底,市场尚未对分子端形成一致预期,同时海外流动性偏紧,美债利率有上行压力。历史上较为类似的时间段为2019年10月、2016年2月-3月、2012年8月-10月3段。 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 复盘这些时间段的A股表现,可以看到: 其一,基本面的边际变化是核心影响因素,高频基本面数据如螺纹钢价、PMI、企业盈利等的变化决定当时市场走势的强弱。 就短期行情而言,可用高频的螺纹钢价格来表征国内的基本面边际变化,核心在于国内经济波动受地产、出口等偏制造业行业影响更大,螺纹钢价格与企业基本面(盈利)中枢变化一致,同时日频的螺纹钢价格相对月频经济数据更敏感,从上证与螺纹钢价格看,螺纹钢价格的波动方向在当前以及2012年、2016年的复盘区间都引领了上证的波动中枢,前述外部利率的变化更多是带来极短期的扰动,即基本面的边际变化是在该类宏观环境中影响市场的核心。 其二,海外流动性边际收紧对市场走势影响较短暂,且和当时基本面强弱密切相关,如2016年2-3月、2019年10月市场表现较强。 近半年来美债收益率与A股表现明显负相关,在过去类似的3段区间内,负相关性存在但并不强,相对明显的为2012与2016年,2019年则甚至正相关,原因或在于复盘期并未有当前高通胀压力下,美债绝对波动高度有限而对市场有限。 其三,地缘风险的影响需要看冲突的级别及是否是新的冲突,如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2022年的俄乌冲突对市场影响较大,但2019年的贸易摩擦和今年年初的俄乌冲突影响较小。 在复盘期中,较为特别的即为2019年,其不仅与美债收益率体现为正相关,而与螺纹钢价格也体现为负相关,即当期外部的紧缩与内需的修复预期都并非影响市场的核心变量,而从风险偏好角度审视,当期中美贸易摩擦的边际变化成为影响市场节奏的核心变量,如2019年9月初中美通话而重启贸易磋商、10月初华盛顿高级别磋商等事件均直接影响了市场趋势的方向,在12月中旬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前上证均维持2900-3000点的窄幅震荡。 春季行情尾声,市场继续震荡 就月度策略而言,分子端的开复工率持续修复,中观行业景气回升差异较大。 首先,国内开复工和劳务到位均已超过去年农历同期:开复工率为86.1%,周环比提升9.6%;劳务到位率83.9%,周环比提升15.7%。开复工进度来看,市政>基建>房建。 中观行业景气上,周期方面,煤炭、铁矿等上游材料和化工类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但与地产相关的建材类仍较低迷;消费方面,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白酒、免税、美容等回升明显。 另外,海外通胀超预期,流动性外紧内松不变。宏观流动性上,从美联储议息会议表态及历次加息操作经验来看,我们认为美国3月份加息幅度仍将维持在25BP;其次,国内商业银行存在较大资金需求,同时国内经济修复仍偏弱、3月份两会过后保增长支持政策出台的概率较高,我们认为央行3月份可能进一步宽松(如降准、降MLF利率等)。 微观流动性上,3月份美国加息和中美冲突等可能导致外资流入放缓;在紧缩和地缘风险、春季行情进入尾声下,融资流入也可能放缓;新发基金可能低位回暖,3月回到300-500亿区间。 政策方面:两会前政策以防风险为主,政策预期在两会前后可能兑现,政策预期偏低;但当前经济修复仍偏弱,财政和货币宽松等在两会后仍可期。地缘方面,美国新一轮军援导致俄乌冲突可能升级,中美冲突难缓解。 聚焦政策变化的机会 3月行业配置聚焦基本面、流动性和政策变化带来的机会。 基本面变化上,经济修复带来新能源、周期相关行业景气上行;流动性上,内松外紧,核心资产受压,中小盘成长占优;政策上,“二十大”指向的扩大内需和国家安全相关的消费、TMT、国改等方向值得关注。 具体行业配置上:其一,基本面边际改善的化工、有色、机械、煤炭、新能源、军工、高端白酒等;其二,政策导向的国企改革、建筑建材等;其三,流动性宽松受益的计算机(国产化、人工智能)、传媒等。

趋势市场 更多...
指数分化明显 调整或近尾声

本月初,各大指数走势分化明显,涨跌差异大。上证指数连续5个交易日创出年内新高,中证500指数以横向震荡为主,创业板指数则是逐阶下行。甚至,3月3日上午,当其他指数都在回调的时候,上证居然是唯一的红盘,着实让人难以捉摸。不过,万事皆有其理,这些现象符合当下的基本面背景。 上证指数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失真呢?主要原因是该指数以总市值计算,即全部发行股本参与,按总股本加权。目前,在国企权重股中,仍有较大比例的股份未流通,参与市场交易并定价的股份只占总股本较小比例。如果大盘蓝筹股表现活跃,上证指数涨幅会被放大。而多数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等,都是按成分股的流通市值加权计算。 相对来说,深证综指K线形态比上证指数更符合多数投资者的感受,从技术分析角度看,也似乎有迹可寻。(见图一)    由图可见,深证综指走势比较自然,按照浪形特征分析,高低点之间的关系基本符合艾略特波浪原理。具体而言,从去年12月23日的低点,到今年2月16日的高点,上升1浪包含5个子浪,一共运行了34个交易日,在重要的斐波那契时间窗口出现方向转折,然后进入2浪调整。 深证综指这次调整大致是abc三浪结构。如果回调时间为上升浪时长的61.8%,就是21个交易日,或许会在中旬结束。 延续上期文章的划分思路,再分析一下沪深300指数浪形。(见图二)    如图所示,从2月20日到3月1日,b浪反弹大致是8个交易日,是三折浪结构。随后,进入c浪调整,本周一开始运行c-3主跌浪。 尽管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创业板指数细部浪形也比较清晰。(见图三)       创业板指数调整浪包含5个小浪,与深证100指数的形态相似,调整幅度约为10%。 最后来分析一下国证A指的情况。(见图四) 从国证A指日线走势可以看出,过去一年多时间,虽然总体处于弱市,但市场气氛似乎在逐步发生着某些变化,从回调过程时间长、幅度大,到回调时间缩短,幅度渐小。在此期间,国证A指浪形是很少见到的5:3:5:3:5结构,包含abcde五个浪段,并呈三角形收敛。去年12月23日的情绪拐点,或是二浪调整的结束点,之后进入三浪上升阶段。 今年春节后,国证A指经历了一波横盘震荡。1月30日,国证A指以5595点开盘,到了13个交易日之后的2月15日,收盘点位还是5595点。指数高点出现在2月16日,所以,推动浪的运行时间也是34个交易日。 另外,科创50指数K线正在低位构筑一个对称收敛三角形,等走到形态末端,调整就较充分了。综合来看,各大指数在短期调整之后,后续的行情空间依然值得期待。 有些读者朋友关心如何规避震荡,捕捉趋势行情?其实,趋势常在推动浪中产生,震荡多数是小级别的调整浪段。股市很少有均衡的时候,多空双方总有一方会占上风。理解市场运行特性不难,难的是及时把握变化,包括价格波动的幅度、力度和速度等,需要敏锐的觉知力和高效的执行力。 古人有云:“富在术数,利在势局。”也就是说,创造财富在于方式方法得当,获取利润的关键是审时度势,预见到局面变化带来的机会。观察指数浪形,就好比是按图索“机”,可以沿着路标追踪到各个角落。当然,想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行业公司 更多...
物流快递:行业集中加速 龙头笑到最后

随着近年电商红利逐渐消化,快递及快运物流行业在经历高速成长阶段后,也进入了存量博弈时期,头部企业持续分化,同业并购开始趋于频繁。继2021年底极兔收购百世国内快递业务后,近期京东物流收购德邦股份的消息也宣告落地,业内迎来又一新的重磅并购事件。 大型同业并购的频繁出现,意味着行业集中度趋向进一步提升,未来国内物流行业或将加快向寡头垄断格局迈进,行业整体发展方向朝价值竞争转变。快递及快运物流行业的加速整合,预示着我国大物流时代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行业集中化为发展趋势   3月11日晚间,德邦股份发布公告,将以89.76亿元收购德邦物流66.49%股份,并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未来双方将在快递快运、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合作后双方将继续保持品牌和团队独立运营,战略和业务方向整体保持不变。 与快递市场相似,过往几年快运物流市场也样竞争激烈,顺丰快运、德邦股份、安能物流等头部企业的盈利惨淡。长江证券分析师韩轶超指出,当前德邦股份和安能物流的PS估值分别为0.44和0.57倍。若参考行业0.50倍的PS估值中枢,并给予20%左右的估值溢价,顺丰快运目前也仅有约150亿元的市值水平。 此次拟被收购的德邦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直营快运及大件快递公司,2020年公司零担运输(零散货物运输)收入规模位居行业第二。若此次收购顺利完成,直营快运市场有望从过去顺丰、德邦、京东的三足鼎立,变成顺丰、德邦+京东的双寡头格局,板块盈利有望随着格局改善而得到恢复,当前快运板块的悲观估值也将迎来修复。 放眼全球,我们可以发现,海外物流行业的发展最终也都是趋向高度集中化,全球物流巨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部收并购史。无论是快递领域的UPS、FedEx和DHL,还是货代领域的DSV,大多通过持续收并购,实现了持续增长与综合化转型。 回顾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类似的阶段性特征。 在度过电商红利期带来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后,我国快递物流行业在2017~2019年进入换档降速阶段。在规模效应明显的物流行业里,头部企业的低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尾部企业开始与头部拉开差距,此时出现大量小型同业并购,多元化并购也逐步出现。 在二三线企业基本出清后,一线快递物流公司未来主要依靠成本和服务质量的优势扩大规模效应,或者通过重组、并购实现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最终向寡头垄断迈进,此阶段行业内大型同业并购开始显现。 招商证券分析师苏宝良认为,中国快递行业的并购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首先,大型同业并购将继续出现。目前国内电商快递领域仍未形成较为稳固的寡头垄断格局,因此加盟制快递企业仍然需要持续追求市场份额以获得更强的规模效应。由此判断一线快递企业将继续分化,未来大型的同业并购将继续出现,CR3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其次,多元化并购日趋频繁。一方面,众多领域仍有扩张空间:经济件板块中加盟网络规模仍然较小,未来可以并购现存的加盟网络获取核心资源及精细化管理能力;供应链板块细分行业较多,未来可以并购现存的小型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获取专业人才以及核心客户资源;国际物流板块较为薄弱,未来可以并购当地传统快递公司,获取核心网络资源以及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电商红利式微,快递物流行业如果实现了寡头垄断格局,头部企业仍会继续参与新兴市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时,传统电商快递将向多元化产品延伸,未来多元化并购的数量有望持续增加。   图一:中国零担快运前三十强相对市场份额变化   图二:中美零担快运行业集中度对比 来源:SJ Consulting,运联传媒,艾瑞咨询,华创证券     看好龙头企业提升潜力   对于未来快递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预期,可以从几个角度综合考虑。 华创证券吴一凡团队指出,从价格与成本的观点出发,预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价格端有提升潜力。国内高端市场代表的顺丰直营、德邦,单吨收入仅2500元左右,是美国龙头公司的7成左右。预计当业务量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效仿美国企业产品定价策略:时效+服务分层,以优质服务带来溢价。较强的规模效应将也能带来超预期的业绩弹性。 成本端方面,能够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我国企业具备人工红利基础,且在运输成本管控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人均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招商证券苏宝良认为,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全社会整体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仍然保持正增长,线上购物渗透率总体仍呈上行趋势。新型电商平台如拼多多,新型零售方式如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将持续驱动下沉市场人均网购频次实现较快增长,预计2022年增速达到20%以上。中期来看,下沉市场电商快递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监管层面上,今年快递业行业监管政策频繁出台,行业价格战得到阶段性缓解,行业新入局者不再能够以低价抢量的方式实现大规模份额扩张,行业头部企业有望扩大自身竞争优势,总体集中度有望得到提升。 长期来看,大物流领域多种模式将共同发展。目前以中通为代表的通达系、顺丰、京东包括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已各自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未来大物流领域将形成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行业格局。 当前,我国万亿规模的快递物流市场正处于行业变革期,优质中小物流标的的并购价值将得到重视,日渐加速的多元化并购趋势或将促使行业龙头集中度在未来3-5年内出现迅速提升。对于物流龙头企业而言,在自身的转型和并购过程中,谁能够在战略选择、资源分配以及整合能力上发挥出最好水平,谁就能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笑到最后。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好率先进行多元化布局,中长期成长空间广阔的顺丰控股(002352);收购德邦后有望补齐短板,大幅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京东物流(02618.HK);以及刚上市不久的加盟制快递企业中的佼佼者安能物流(09956.HK)。

机构理财 更多...
A股长期底部的六大特征

市场跌跌不休,上证指数一路走低,基金发行自然也分外低迷。此时究竟该“贪婪”还是“恐惧”? 从多家基金近期的观点中,我们整理出A股长期底部的六大特征。在市场恐慌情绪较重的背景下,理性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才是取胜之道。   跌到底了吗? 目前是否已真正见底?变幻莫测下恐怕没有人能准确预言。但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过往市场见底,通常存在六大特征: 第一,主流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本文分别选取反映中国上市公司龙头企业走势的上证50指数,以及反映国内第一梯队上市公司综合表现的沪深300来进行对比。 按照最主要的上证50指数来划分,A股自2000年以来共有四次触底,分别为2005年6月6日的998点、2008年10月28日的1665点、2013年6月25日的1850点和2019年1月4日的2241点。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每一时点前后上证50指数市盈率(TTM) 均处于底部,在9-16之间。而2022年3月初至今,该指数市盈率(TTM)也都处于10-11之间。 同时期内,沪深300,四次时点前后市盈率(TTM)均处于8-13之间,而2022年3月以来其市盈率(TTM)处于11-13之间,符合低估值特征。 股票性价比超过债券。一般而言,股、债性价比呈反向变动关系,将沪深300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对比,股息率高则意味着当前股票更受投资者青睐,反之则是债券更具吸引力。 在过去股市四次历史大底时,股票的吸引力都十分突出。目前沪深300股债收益差接近历史高位,可以看出当前股票的吸引力远超债券。 个股出现大规模破净,即股价低于其每股净资产。根据Wind数据,市场运行顺畅时,破净率低于1%;而在市场触底时,破净率会急剧飙升。A股四次触底时期股票破净率处于6%-14%之间。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收盘,破净个股数为395只,占比约8.32%,正处于过往触底时期的利率区间。 投资者入市热情大幅降低。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增投资者数量同比减少36.77%,创近5年新低。3月14日,全A、沪深300 和创业板三大市场情绪指数分别为2.1、1.9和2.0,市场情绪进入冰点。 新基金发行遇冷。基金发行不利,尤其是单只基金的月均发行份额低于5亿份,是市场触底的一个重要信号。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初至今,发行基金个数和发行份额都是波动下降,尤其进入3月以来下滑趋势明显(见图一)。其中1月募集规模337.67亿元,创近三年新低;2月以来单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低至2.71亿份。 图一:2022年1-3月新发行基金个数与份额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第六,“信用底”领先于“市场底”。从传导逻辑看,信用周期领先于市场指数,并领先于盈利周期。根据Wind统计,自2005年以来,信用底的确领先于市场底,且近年来已缩短至1个月。   前进还是后退? 市场低迷动荡,“基民”是进是退? 这首先取决于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悲观者往往会选择赎回退场,而乐观者通常会继续持有。 那么,今年市场将如何走?分析机构存在一定分歧。 国泰君安称,展望后市,短期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超跌之后虽有望震荡反弹,但是反弹空间整体有限。中期来看,市场走势已经严重受损,修复尚需时日。考虑到筹码明显出现下移迹象,但长周期均线附近支撑力度较强,因此预计未来至少一个季度,上证指数将在3100-3400 点之间区间震荡,中线配置的机会有望在6月以后出现。 而中信证券则表示,A股近期因内外风险叠加产生了严重的情绪化宣泄,出现了三大严重背离:近期A股超调与国内政策宽松以及稳增长的基调严重背离;投资者情绪与国内稳健的经济基本面严重背离;A股当前估值水平与历史及全球可比估值水平严重背离。 同时,三个临界点将到来:对俄乌冲突局势的预期渐入好转的临界点;“两会”后稳增长政策进入再次发力的临界点;投资者严重的情绪化宣泄以及调减仓行为也渐入临界点。A股“市场底”已二次确认,并将随着三大背离的修复迎来价值和成长的共振上行。 此外,基金投资者需要深刻审视持有的基金本身质地如何。检查项包括但不限于对所持基金的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过往业绩、投资策略、规模增长变化等等,甚至要时刻关注基金公司人员、业务结构是否藏有隐患,避免一旦爆出“黑天鹅”事件,被杀的措手不及。 更重要的是,投资不仅是投资者对市场了解的比拼,更是一场心理博弈,不急于求成,往往能提高成功率。 在此之下,投资者一是要学会合理配置各个基金,不跟风重注某一行业甚至某一企业。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要把鸡蛋框都放在一个货架上。重注某一行业甚至某一企业的基金,虽然提高了盈利上限,但也会增加投资风险性,偏离自身整体投资目标。 二是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笑得最好不如笑到最后,频繁”追涨杀跌“式的短期化投资,运气爆棚能狠赚一笔,而更多的情况则是深陷其中,最终只能收获更少的情绪回报,更多的交易成本。且基金大多“一入市场深似海”,只投资一次就“金盆洗手”的人少之又少,如果没有长期的投资心态和理念,无论是盈利抽身还是割肉跑路,都会为了下一次何时进场而陷入迷茫。

电子内参更多...
Apple Store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