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南向资金前20大活跃个股(2020年4月9日-4月15日) 排名 代码 证券名称 区间成交净买入(亿港元) 区间成交金额(亿港元) 成交占比(%) 区间换手率(%) 区间涨跌幅(%) 总市值(亿港元) 1 00939 建设银行 8.98 1.49 27.03 0.33 -0.32 15525.68 2 00960 龙湖集团 5.21 2.32 32.66 0.92 -7.64 2207.35 3 01833 平安好医生 4.02 1.16 25.73 1.88 8.96 1005.92 4 01177 中国生物制药 3.79 2.10 45.08 1.24 2.93 1414.93 5 02020 安踏体育 3.18 1.59 25.19 1.68 14.07 1664.40 6 03690 美团点评-W 2.97 9.84 24.92 1.32 1.08 5694.73 7 01398 工商银行 1.48 1.25 18.88 0.71 -0.19 18390.56 8 00853 微创医疗 1.37 3.83 55.76 3.29 18.58 300.50 9 06186 中国飞鹤 0.73 2.25 16.82 1.10 6.63 1236.37 10 06098 碧桂园服务 0.15 16.54 18.37 1.50 5.62 893.20 11 02601 中国太保 -0.04 -65.10 31.08 2.45 -0.84 2138.63 12 01797 新东方在线 -0.11 -32.86 45.52 2.43 10.90 324.77 13 00981 中芯国际 -0.32 25.24 59.54 4.03 2.58 735.99 14 03908 中金公司 -0.72 -2.36 21.76 3.47 0.34 512.88 15 00288 万洲国际 -1.06 -1.67 24.81 1.30 -2.97 1106.04 16 00175 吉利汽车 -1.68 -1.52 29.81 1.76 0.72 1031.12 17 00883 中国海洋石油 -2.18 -4.30 26.30 0.93 -5.08 3674.49 18 00763 中兴通讯 -2.26 7.53 70.17 5.86 -4.46 1086.13 19 01810 小米集团-W -2.57 26.67 21.61 3.39 2.95 2520.94 20 02318 中国平安 -3.22 -1.04 15.25 1.21 0.72 14039.23
开始日期:04-24
  北向资金前20大活跃个股(2020年4月9日-4月15日) 排名 代码 证券名称 区间成交净买入(亿元) 区间成交金额(亿元) 成交占比(%) 区间换手率(%) 区间涨跌幅(%) 总市值(亿元) 1 600519 贵州茅台 21.38 42.22 53.84 1.06 2.57 14943.73 2 300750 宁德时代 16.29 27.55 19.46 9.52 4.07 2826.75 3 000333 美的集团 10.85 23.84 29.93 2.34 4.06 3506.69 4 002007 华兰生物 6.05 11.97 21.93 9.31 2.89 695.65 5 000858 五粮液 5.63 17.23 15.78 2.27 2.10 4964.96 6 002475 立讯精密 4.21 11.75 8.54 6.36 -2.64 2207.53 7 600031 三一重工 3.56 13.71 39.11 5.17 1.64 1620.47 8 300760 迈瑞医疗 3.52 11.93 15.79 5.72 -0.91 3216.23 9 000651 格力电器 3.46 31.92 16.35 5.96 5.04 3273.16 10 002460 赣锋锂业 3.20 6.88 7.47 27.51 1.92 562.64 11 002271 东方雨虹 2.96 8.07 20.04 9.86 4.33 599.01 12 300383 光环新网 2.23 5.44 10.20 15.02 -2.28 370.32 13 603501 韦尔股份 2.05 4.10 35.19 15.63 -1.13 1430.86 14 603288 海天味业 1.77 8.68 73.69 0.60 -1.89 3372.76 15 600887 伊利股份 1.67 10.09 33.05 3.78 0.17 1827.69 16 600036 招商银行 1.52 6.01 43.33 0.79 0.62 8176.27 17 600030 中信证券 1.06 6.01 13.33 6.18 2.08 2975.74 18 603986 兆易创新 0.80 3.43 12.68 13.81 -5.03 819.05 19 002714 牧原股份 0.19 4.72 6.46 5.07 -1.31 2682.35 20 300059 东方财富 -0.25 6.24 2.47 26.43 3.46 1163.14
开始日期:04-24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A股4月15日收市,沪股通已用额度17.15亿元,当日额度使用率3.30%,当日剩余额度502.85亿元。深股通已用额度33.83亿元,当日额度使用率6.50%,当日剩余额度186.16亿元。从成交额来看,本周沪股通合计成交617.90亿元,深股通合计成交金额为882.17亿元。 个股方面,陆股通前十大活跃股有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美的集团、华兰生物、五粮液、立讯精密、三一重工、迈瑞医疗、格力电器、赣锋锂业。 4月15日,国内空调龙头格力电器(000651)发布了其2019年财报以及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05.08亿元,同比增长0.24%,归母净利润246.72亿元,同比下滑5.84%;今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07亿元-229亿元,同比下滑44%-50%,归母净利润13.3亿元-17.1亿元,同比下滑70-77%。 一季度由于疫情影响,公司经营节奏被打乱,如一般在3月开始的“万人空巷抢格力”线下大规模活动推迟;顾及到线下经销商,对电商、网批等新渠道参与度不高等。格力一季度业绩承压在一定程度上是预料之中且可以接受的,但公司2019年的业绩表现则是低于市场预期的,四季度下滑尤为明显。 2019年四季度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8.32亿元,同比下滑12.29%,归母净利润25.55亿元,同比下滑49.76%。2018年四季度公司的利润规模基数本就较低,而2019年四季度在这一基础上腰斩,仅为2017Q4的37%,单季利润规模下降到2012-2013年的水平。这一方面与四季度公司开展“百亿让利”活动,产品均价下调明显,毛利率下跌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老牌龙头面临的竞争压力,其未来能否继续稳定增长值得思考。 不过,为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价值,业绩公布之前的13日,格力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30亿-60亿回购股份,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持股/激励计划的实施有望深度绑定员工利益,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利于公司未来发展。 近期,受徐工、三一重工等国内挖掘机巨头先后涨价消息刺激,工程机械板块涨势喜人。4月10日,徐工集团挖掘机械事业部发布通知称,由于全球疫情的负面影响,各项成本费用增长明显,因而选择对小型挖掘机价格上调10%,中大型挖掘机价格上调5%。随后4月11日,三一重工也发布价格上调通知,同样对小型挖掘机和中大型挖掘机价格分别上调10%和5%。 挖掘机涨价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挖掘需求的激增。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3月,全国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49408台。其中国内市场销量占到46610台,同比增长11.2%;出口销量2798台,同比增长17.7%。3月挖掘机销量创出历史纪录,高于去年同期的4.42万台。 这印证了国内抗击疫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复工复产的成效已经显现,全社会已经基本从战疫过渡到保经济,各项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多家券商均表示,随着疫情对国内行业影响的消散,工程机械行业旺季已经到来,4月的挖掘机销量将好于3月。预计4月份销量将继续火爆,国内市场销量环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比有望实现60%以上的高增长。
开始日期:04-24
2019 业绩同比下滑  广汽集团2019 全年收入约597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17.5%,归母净利润约66.2 亿元,同比减少39.3%。如果计入非并表的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企业,则广汽集团2019 全年连同合营、联营公司在内共实现销售收入约人民币3550.9 亿元,同比下降约2.4%。 公司2019 年收入出现双位数下滑,主要是受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下降拖累。而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自主品牌毛利率显著下滑, 经营出现亏损。但与此同时,日系合资企业盈利则是录得了增长。 分季度来看,公司2019 年四个季度股东应占利润分别为27.78、21.41、14.16 和2.83 亿元,呈现逐季下滑趋势。    2020 全年销量增长基础扎实 公司旗下广汽本田新增重磅车型——紧凑型SUV“皓影”已于2019 年11 月底正式上市。广汽丰田同样也新增引入了重磅SUV 车型 “威兰达”,预计将于2020 年4 月正式上市。自主品牌方面,传祺主打车型GS4 已于去年11 月上市,并且销量表现良好。新能源车方面,公司去年新推出的纯电品牌AION 大获成功,并带动广汽新能源电动车销量逆市同比暴增110%。总体上,我们认为随着重磅车型的加入和产品系列的越发完善,2020 年广汽旗下日系及自主品牌销量增长基础相当扎实。    二季度销量有望持续回升 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公司2020 一季度生产销售受到明显冲击, 前两月集团汽车累计销量同比下滑37.3%。不过,随着复工复产的顺利推进,公司产销两端恢复状况良好。 随着国内生产生活状态逐步恢复,以及刺激汽车消费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我们预计二季度公司汽车销量有望持续回升,而至下半年则有望恢复正增长,全年呈现前低后高态势。 我们预测公司2020 年归母净利润约76.2 亿元,将比上年增长约15%。具体而言,我们预测2020 年公司自主品牌业务毛利率将明显回升,亏损有望大幅减少。同时,基于广汽本田及广汽丰田相对较佳的市场竞争力与增长潜力,我们预测公司2020 来自合资企业的利润贡献将与上年大致持平。此外,考虑公司总体销量增长有望前低后高,我们认为公司分季度业绩也将呈现逐季恢复并走高的趋势。   图:广汽集团2018 年以来月度汽车销量及增速情况(单位:辆)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国信证券(香港)研究部    
开始日期:04-24
过去两周全球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美、意、西等疫情“重灾区”患者增速有放缓趋势,美股延续前期的上涨,欧洲主要股指也继续反弹。与美股的强势反弹相比,A股表现一般,市场成交量依旧低迷。上证指数在清明节后第一天(4月7日)上涨2.05%后成功筑底但上攻乏力,围绕2800点关口展开拉锯战。另外最近两市日成交量基本都在6000亿元左右,与春节后万亿成交量差别明显,投资者操作相对保守。 给市场以信心的是“聪明钱”北向资金在过去两周持续流入且流入规模扩大,分别净流入92.21亿元和213.98亿元人民币。个股上看,外资本周主要买入的股票以五粮液、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和三一重工等白马蓝筹股为主,同时也加仓了一批医药类和医疗保健类个股。 港股方面,上周在全球市场反弹的带动下恒生指数上涨4.58%,连收三根周阳线,市场逐步企稳。本周港股上行势头受阻,恒指掉头下跌,周四收盘险守24000点整数关口,周五出现大幅反弹。盘面上港股金融和能源板块跌幅较大。科技和医疗服务则逆势上扬,平安好医生(01833.HK)本周累涨超16%,比亚迪电子(0285.HK)上涨17%带动恒生资讯科技业指数本周上扬逾4%。南向资金最近两周持续净流入但规模较前期有所下降,分别净流入11.99和18.43亿元人民币。个股上,最近两周南向资金除了继续增持传统的大型龙头企业如汇丰控股、腾讯和建设银行外,也大量买入了安踏体育、美团点评、中国飞鹤、平安好医生等消费、医疗、科技类标的。 过去两周香港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想要实现经济复苏依旧困难重重。作为一个结构单一且完全开放的小型经济体,香港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冲击且受损更大,今年一季度香港出口指数环比下降2.8至16,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旅游业亦表现惨淡,三月访港游客仅8.6万人,同比下跌99%,拖累零售、餐饮、酒店娱乐等香港主流行业;还有香港今年将举行立法会选举,反对派极有可能继续通过拉布和游行等方式掣肘本已疲于应付经济衰退的特区政府。综上所述,即使香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复苏也不太现实。   全球市场: 流动性充裕助推股市反弹,黄金大涨,油价继续弱势 3月底美联储通过无限QE以及美政府公布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紧接着上周美联储又公布史无前例的2.3万亿美元援助计划,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继续向实体及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在多重利好下美国和欧洲主要股指强劲反弹。上周(4.6-4.9)也成为美股有史以来表现最佳单周之一,标普500指数四天累涨12.1%创出1974年以来最佳表现。 美元流动性缓解使前期的非理性抛售得到有效遏制,全球央行的大放水使很多国家的名义利率趋近或达到0,投资者重新开始布局黄金这一经久不衰的安全资产。伦敦金价在三月走出“深V”形态,三月下旬开始强势反攻,经过短暂回调后四月重新开始上升趋势。过去两周伦敦金价格上涨超6%,最高触及1747.74美元/盎司,创2012年底来新高,较3月中旬的低点已累计上涨17%。 油价方面,虽然Opec+在上周日达成历史性减产协议为前期的石油价格战画上了句号,但1000万桶/日的减产量远远不及因疫情所导致的2000-3500万桶/日的需求缩减,全球石油供应依然过剩。WTI原油周三收盘跌破20美元关口,创18年以来新低,布油重挫超5%失守30美元关口。原油期货价格或许只是一个数字,但油价崩盘式的下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加猛烈。鉴于关闭油井的成本可能会更高,有报道原油生产商甚至不惜以补贴运费的方式让经销商将原油运走,但节节攀升的运费和逐渐耗尽的存储设施恐会进一步对石油产业和实体经济造成伤害。此外,产油国如挪威、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均有以石油出口盈余为支撑的巨额主权投资基金,布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一旦油价崩盘让这些基金不得不抛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势必对全球资本市场带来新一轮冲击。 股指 过去两周(4.6-4.16)累计涨跌幅 道琼斯 +11.8% 纳斯达克 +15.7% 标普500 +12.5% 富时100 +3.90% 法国CAC40 +4.71% 日经225 +8.25% 俄罗斯RTS +1.62% 沙特全指 -1.79%   国际观点: 疫情缓解重建信心,业绩下杀或拖累市场   虽然在美欧这两大疫情重灾区出现的积极信号给了投资者一定信心,美股三大股指自底部反弹均超25%,但国际机构和专家们的看法似乎出现了分歧。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思看法乐观,他认为前一轮的下跌已经暂时结束,建议投资者可以转变防守型策略,更积极的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买入而不是等跌到真正的底部。与他持有相似看法的还有曾经预言了07-08年熊市的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他指出市场最初的反弹或许是因为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但后续的上涨更多的还是因为市场信心的恢复以及疫情数据的好转。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声音预警风险。美国银行认为过去一个月标普500的交易量为峰值时的95%,这显示熊市只过去了一半,预计在当前环境下市场的下跌将持续11个月,因此还远没有结束。加拿大道明证券衍生品首席分析师Bart Melek也警告称,在熊市中出现反弹是常见的现象,要警惕美股可能出现W而不是V型走势,因为经济和企业的负面数据都将拖累市场。高盛美股首席策略师David Kostin认为,尽管市场分析师都赶在一季度企业财报公布前下调了他们的盈利预测,但这些预期仍然过高,这将对市场走势产生不确定性。   后市展望:A股静待新的刺激措施。   本周五1季度经济数据公布,GDP为-6.8%,创92年以来新低,疫情影响远超03年非典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经济刺激力度基本是挤牙膏式的,远远落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德、英等。我们从全球主要股市这轮见底后的反弹力度也能看出:到本周四,美股标普反弹(2799-2191)/2191=27.7%;德国DAX反弹(10301-8255)/8255=24.8%;英国富时100反弹(5628-4898)/4898=14.9%是主要经济体中反弹算弱的,主要是为前期全民免疫错误政策买单。就连亚洲的日经225也从16358至19291反弹了17.9%。而沪深300从3月19日的3503低点以来至本周四仅反弹了(3802-3503)/3503=8.5%。当然,这也不排除在疫情开始后我们的跌幅较小的因素,但是也应该看到过去的两三年我们是主要经济体中股市相对最弱的,美股到今年2月份倒是整整经历了11年的大牛市。   中国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都走在全球前面,而且我们对新冠患者的救治也是力度最大的,胜利来之不易。但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由于一季度大部分时间经济活动的停摆,对大量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影响是严重的,对这部分企业和群众纾困是当务之急。现在普遍性救助不积极也许是因为:1)等待在推迟了的两会上统一部署;2)08年四万亿刺激后大量负面争论影响了这次的决策;3)猪的影响,CPI尚处高位。   周五在一季度数据公布后市场有所转强,反应了投资者的期待。全球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印度、南美、东南亚仍处于爆发早期,全球经济将受重创。中国率先取得抗疫初步成功,投资者也期望在稳定经济和保障民生中有更大力度政策,取得全面成功。 (刘泽浩,伦敦大学学院(UCL)硕士,曼切斯特大学(UOM)学士,拥有丰富的海外求学经验,现就职于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
开始日期:04-24
全球疫情压力之下,各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双管齐下以应对流动性危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市场信心,近日,全球金融市场企稳反弹。 但当前不管是疫情还是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警惕疫情后遗症带来的风险。首先,鉴于海外疫情防控现状,疫情在全球可能长期持续,经济活动受到影响的周期会拉长,国内也会持续面临输入压力。其次,本次危机的关键是疫情,全球放水治标不治本,经济衰退或刚开始。同时,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外需收缩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不可小觑。此外,虽然国内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但最新的PPI数据下行加速,显示3月需求恢复弱于供给,不及预期,通缩是接下来要面临的风险,且通缩远比通胀更可怕。 总体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至少需1-2个季度的时间消化,基本面预期改善与验证尚需时日。在疫情真正缓解、经济活动修复、居民收入恢复、企业现金流改善信号确认之前A股难以进入趋势反转,指数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但长期来看,当前A股纵横向比较均处于估值洼地,具备布局价值。   海外疫情加速  美国确诊超60万 春节以后,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在全国上下高效有力的防控措施下,到3月中旬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住,本土日新增确诊降低至个位数。然而,由于海外各国对疫情的轻视和初期防控的薄弱,3月中下旬疫情在境外突然爆发,并加速蔓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成为疫情重灾区,形势不容乐观。 截至北京时间4月15日14时3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2001308例,超过两百万,累计死亡126782例,其中,美国成为全球累计确诊和新增确诊规模最大的地区。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美东时间14日18时30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602989例,死亡25575例。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在全球占比高达30.74%,死亡人数占比21.12%。(见图一) 新冠疫情已经成为1918年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大流行瘟疫,境外病亡率高达6.43%,显著高于中国水平(湖北以外地区死亡率不到1%,含湖北地区病亡率4.00%),海外确诊病例已超境内的20倍,死亡病例约境内的8倍。 从疫情趋势来看,目前全球新增病例掉头,欧洲主要地区在加强管控后新增确诊趋势放缓,但美国日新增确诊仍在2万例以上,同时日本新增病例再度上升的迹象仍然存在。全球疫情仍在爆发中,不能放松警惕。   图一:美国累计确诊趋势   数据来源: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疫情冲击经济  环球同此凉热 在没有疫苗和针对性药物的情况下,防控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隔离,但付出的经济代价比较大。在各国普遍实行“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策略下,人流、物流、贸易链基本冻结,工业生产、服务消费及经济活动近乎停摆,企业破产、失业及经济衰退压力凸显。 国内来看,春节消费高峰被疫情无情打断、企业遭遇复工复产难,使得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均遭受巨大冲击。1-2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跌43.1%,商品零售下滑17.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5.6%、第二产业下跌28.2%、第三产业投资下滑23.0%。1-2月份,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同时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恢复慢、加工贸易降幅较深、各经营主体普遍面临困难的特点。(见图二、图三) 图二: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三: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疫情爆发之下,海外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当前疫情的震中美国正面临制造业承压、失业率暴增和消费被抑制的情况。 3月美国Markit三大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初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制造业PMI录得49.2,低于前值1.5个百分点;服务业PMI录得39.1,较前值暴跌10.3个百分点;综合PMI暴跌9.1个百分点。同时,疫情使得美国工厂的新订单跌至11年新低,4月份的数据会更加差劲。(见图四) 图四:Markit三大采购经理人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停工停产下美国就业情况不容乐观。3月21日当周,美国因疫情危机失业而申请失业金的人数暴涨至328万人,打破了2007年“大衰退”时期66.5万人的峰值。3月28日当周,数据录得664.8万人,远高于预期和前值,实为历史罕见。(见图五) 图五:美国就业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同时,美国国内消费热情被抑制,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滑。3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月份的101暴跌至89.1,为2016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11.9的降幅是近50年来的第四大降幅。(见图六) 图六: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欧洲各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形,各国三大采购经理指数均出现大跌。3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下跌4.4百分点,服务业和综合PMI则分别暴跌24.2和20.2个百分点。(见图七)   图七:欧元区三大采购经理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疫情冲击加上原油价格暴跌,3月全球金融市场剧震,除美元指数外,风险资产普跌,黄金也无法发挥避险作用。美股在一个月内出现4次熔断,刷新历史记录;国内A股上证指数也跌破2月3日低点,抹去2月以来的全部涨幅。 随后,全球央行开启撒钱模式,纷纷下调基准利率,美联储更是开启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以缓解全球流动性危机。同时,全球主要国家也不断推出经济刺激方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重下猛药,全球金融市场在3月底企稳,逐渐反弹向上,截至4月14日,美股已从低位反弹超20%。虽然,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反弹之中,但当前不管是疫情还是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警惕疫情后遗症带来的风险。   后遗症一:疫情可能长期持续  国内持续面临输入 从当前“震中”美国来看,其疫情存在区域性错峰风险以及长尾效应风险。虽然美国已经延长社交隔离措施至4月底,大部分州宣布封城但是并没有限制居民的行动自由,传播途径未阻断。目前,美国疫情仍处于失控状态,检测密度低但阳性率高,说明美国仍未实现全面检测,更不用说追踪所有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有效隔离。同时,从各州新增病例来看,纽约州最早进入爬坡期,领先密歇根、佛罗里达约一到两周,反映美国可能出现局部之间的疫情错峰,将导致新增病例出现严重的长尾效应。 4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一些州4月底就可解除保持社交距离的禁令,在5月1日前重新开放经济。但美国“抗疫队长”福奇表示,美国还没有做好放松限制措施的准备。一旦经济活动开放,疫情将难以真正控制下来。 美国尚且如此,政府领导能力与医疗公共卫生资源尚且远逊于美国的印度、非洲、南美等不发达国家抗疫处境更为艰难。新兴经济体确诊病例来看似乎要比发达经济体少很多,但这主要由于这些经济体检测能力欠缺。随着检测力度的加大,未来确诊数据很可能会大幅上升,最近半个月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新增确诊病例在快速攀升,疫情的“震中”很可能逐渐转向新兴经济体。(见图八)   图八:印度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Wind,新时代证券研究所 对此,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确诊病例“清零”不现实;张文宏教授判断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未来持续一两年也是正常;WHO也称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 虽然市场对此早有预期,但得到医学界确认后,后续各国的防疫政策可能会据此调整,为了降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放松管制复工复产。疫情控制取决于控制最差的国家,虽然国内疫情控制得当有力,但若海外在复工复产中控制不得当,不排除疫情会再度反弹,我国将持续面临输入压力。   后遗症二:放水治标但不治本  经济衰退或刚开始 回顾1929大萧条及2008全球金融危机,二者均是由技术创新引起大繁荣,宏观当局过度放松货币政策或放松金融监管,杠杆率不断上升,资产价格泡沫与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最终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并由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 本次危机则主要由于疫情及防控疫情的需要,各国主动地对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按下暂停键,导致终端消费需求萎缩(社交隔离措施造成)及供给停滞(生产停顿)的双向收缩,造成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现金流急剧萎缩,共同推动经济产出的下降。 因此,疫情才是这场危机的核心变量。全球天量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虽然能缓解疫情带来各行各业停顿的冲击力度,但治标不治本,疫情本身对经济活动的抑制并未得到缓解。 根据《经济学人》对全球3000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压力测试”,假设疫情导致销售额下降2/3,并照常支付利息和工资等刚性成本,13%的公司(占总债务的16%)手头现金撑不过3个月,25%的公司撑不过6个月。同时,全球非金融企业债务中,7%是对疫情极为敏感的行业发行的(包括旅游、酒店、交通、餐饮、百货、赌场、航空)。目前,经济增长衰退、通缩、失业率上升与商品库存大量积压等经典的经济危机现象实际上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而这会进一步加强经济危机的自体循环,形成负反馈,疫情的影响还未在当前可见的经济数据中完全反映出来。 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或创大萧条以来最糟经济衰退,IMF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相比今年1月时的预计下调6.3个百分点。年度降幅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还要糟糕许多,2008年和2009年全球GDP增速分别为1.85%和-1.68%。(见图九) 表一:IMF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     后遗症三:我国仍是贸易大国  外需收缩不可小觑 虽然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的进出口依赖度大幅下降,进出口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6%下降到了2019年的32%,但我国仍然是加工贸易大国。 相较于产业链参与度,加工贸易国产业增加值的外部吸收占比更为重要,反映GDP对外需的依赖性。2008以来,我国努力提振内需,加强内部对产业增加值的吸收,外需依赖逐渐下降,民生证券测算我国约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增加值需要依靠海外吸收消化。美国经济中,80%来自国内需求,外需影响较小;但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外需收缩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不可小觑。 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可能导致国内的出口面临类似2008年那样的“停摆”。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的出口增速在12个月里从高点到低点几乎下滑了40个百分点。类比当时的情况,今年二季度及之后我国出口将有比较大幅的下滑,出口订单可能面临快速消失的风险,经济遭受二重打击。 民生证券用美国的GDP同比增速来推测中国的出口变化。基于美国经济活动在5月快速反弹、在6月和7月之间大幅反弹、在秋季开始反弹三种情形的GDP预测,推测最好情景下中国出口下滑-8.8%,最坏情况下滑可能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后遗症四:PPI下行加快 警惕通缩风险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国内PPI同比回落-1.5%,较前值下降1.1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一方面这显示出,虽然国内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供给水平回升,但终端需求的回升疲软,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行。另一方面,海外疫情蔓延使得全球供应链受损,外需严重冲击部分国内企业,因此逐步转向供应国内市场,导致国内供应能力上升,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见图九) 展望4月份,尽管复工复产仍在推进之中,但4月首周数据显示煤炭、钢铁和水泥价格依旧维持颓势,工业金属价格反弹后其月内均价仍普遍低于3月平均水平,而且原油价格冲击也依旧存在,4月PPI大概率继续走低。券商普遍认为4月PPI同比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至-2.0%左右,后续需警惕持续通缩风险。 图九:PPI同比及环比   资料来源:渤海证券   国内经济望最早恢复  A股具备长期布局价值 近期虽然各国采取的应对政策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各国风险资产修复反弹,但中期疫情对基本面数据的冲击至少需1-2个季度的时间消化,基本面预期改善与验证尚需时日。预计在疫情真正缓解、经济活动修复、居民收入恢复、企业现金流改善信号确认之前A股难以进入趋势反转,指数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但长期来看,A股纵横向比较均处于估值洼地,具备布局价值。 目前A股纵横向比较均处于估值洼地。纵向来看,A股在指数低位下跌后,目前大盘(沪综指、沪深300)、小盘股(中证500、中小板)的滚动PE均已位于近二十年历史区间分位数的10-20%;创业板指滚动PE虽高达52倍,但也已下修至历史均值附近;剔除低估值的金融两桶油之后,全部A股的滚动PE估值也已调整至近十年低点26倍;整体来看,当前A股估值已至历史洼地。横向而言,A股大盘指数12倍左右的滚动PE显著低于欧美日主要股指的16-18倍,中证500的25倍估值也远低于纳指。 同时,全球来看,我国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具备全球最全的供应链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海外“暂停”期间有望作为全球工厂,持续输出。IMF的最新预测中,2020年中国是少有的能维持GDP正增长的国家之一,2021年GDP增速更是高达9%。此外,相比美国直接开启无限量化宽松和欧洲、日本已经负利率的现状,我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仍有更多发挥空间,对比全球金融资产,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近日外资也已结束净流出,恢复持续净流入状态。     
开始日期:04-24
全球疫情压力之下,各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双管齐下以应对流动性危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市场信心,近日,全球金融市场企稳反弹。 但当前不管是疫情还是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警惕疫情后遗症带来的风险。首先,鉴于海外疫情防控现状,疫情在全球可能长期持续,经济活动受到影响的周期会拉长,国内也会持续面临输入压力。其次,本次危机的关键是疫情,全球放水治标不治本,经济衰退或刚开始。同时,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外需收缩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不可小觑。此外,虽然国内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但最新的PPI数据下行加速,显示3月需求恢复弱于供给,不及预期,通缩是接下来要面临的风险,且通缩远比通胀更可怕。 总体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至少需1-2个季度的时间消化,基本面预期改善与验证尚需时日。在疫情真正缓解、经济活动修复、居民收入恢复、企业现金流改善信号确认之前A股难以进入趋势反转,指数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但长期来看,当前A股纵横向比较均处于估值洼地,具备布局价值。   海外疫情加速  美国确诊超60万 春节以后,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在全国上下高效有力的防控措施下,到3月中旬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住,本土日新增确诊降低至个位数。然而,由于海外各国对疫情的轻视和初期防控的薄弱,3月中下旬疫情在境外突然爆发,并加速蔓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成为疫情重灾区,形势不容乐观。 截至北京时间4月15日14时3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2001308例,超过两百万,累计死亡126782例,其中,美国成为全球累计确诊和新增确诊规模最大的地区。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美东时间14日18时30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602989例,死亡25575例。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在全球占比高达30.74%,死亡人数占比21.12%。(见图一) 新冠疫情已经成为1918年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大流行瘟疫,境外病亡率高达6.43%,显著高于中国水平(湖北以外地区死亡率不到1%,含湖北地区病亡率4.00%),海外确诊病例已超境内的20倍,死亡病例约境内的8倍。 从疫情趋势来看,目前全球新增病例掉头,欧洲主要地区在加强管控后新增确诊趋势放缓,但美国日新增确诊仍在2万例以上,同时日本新增病例再度上升的迹象仍然存在。全球疫情仍在爆发中,不能放松警惕。   图一:美国累计确诊趋势   数据来源: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疫情冲击经济  环球同此凉热 在没有疫苗和针对性药物的情况下,防控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隔离,但付出的经济代价比较大。在各国普遍实行“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策略下,人流、物流、贸易链基本冻结,工业生产、服务消费及经济活动近乎停摆,企业破产、失业及经济衰退压力凸显。 国内来看,春节消费高峰被疫情无情打断、企业遭遇复工复产难,使得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均遭受巨大冲击。1-2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跌43.1%,商品零售下滑17.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5.6%、第二产业下跌28.2%、第三产业投资下滑23.0%。1-2月份,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同时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恢复慢、加工贸易降幅较深、各经营主体普遍面临困难的特点。(见图二、图三) 图二: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三: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疫情爆发之下,海外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当前疫情的震中美国正面临制造业承压、失业率暴增和消费被抑制的情况。 3月美国Markit三大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初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制造业PMI录得49.2,低于前值1.5个百分点;服务业PMI录得39.1,较前值暴跌10.3个百分点;综合PMI暴跌9.1个百分点。同时,疫情使得美国工厂的新订单跌至11年新低,4月份的数据会更加差劲。(见图四) 图四:Markit三大采购经理人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停工停产下美国就业情况不容乐观。3月21日当周,美国因疫情危机失业而申请失业金的人数暴涨至328万人,打破了2007年“大衰退”时期66.5万人的峰值。3月28日当周,数据录得664.8万人,远高于预期和前值,实为历史罕见。(见图五) 图五:美国就业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同时,美国国内消费热情被抑制,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滑。3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月份的101暴跌至89.1,为2016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11.9的降幅是近50年来的第四大降幅。(见图六) 图六: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欧洲各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形,各国三大采购经理指数均出现大跌。3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下跌4.4百分点,服务业和综合PMI则分别暴跌24.2和20.2个百分点。(见图七)   图七:欧元区三大采购经理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信期货研究部   疫情冲击加上原油价格暴跌,3月全球金融市场剧震,除美元指数外,风险资产普跌,黄金也无法发挥避险作用。美股在一个月内出现4次熔断,刷新历史记录;国内A股上证指数也跌破2月3日低点,抹去2月以来的全部涨幅。 随后,全球央行开启撒钱模式,纷纷下调基准利率,美联储更是开启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以缓解全球流动性危机。同时,全球主要国家也不断推出经济刺激方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重下猛药,全球金融市场在3月底企稳,逐渐反弹向上,截至4月14日,美股已从低位反弹超20%。虽然,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反弹之中,但当前不管是疫情还是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警惕疫情后遗症带来的风险。   后遗症一:疫情可能长期持续  国内持续面临输入 从当前“震中”美国来看,其疫情存在区域性错峰风险以及长尾效应风险。虽然美国已经延长社交隔离措施至4月底,大部分州宣布封城但是并没有限制居民的行动自由,传播途径未阻断。目前,美国疫情仍处于失控状态,检测密度低但阳性率高,说明美国仍未实现全面检测,更不用说追踪所有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有效隔离。同时,从各州新增病例来看,纽约州最早进入爬坡期,领先密歇根、佛罗里达约一到两周,反映美国可能出现局部之间的疫情错峰,将导致新增病例出现严重的长尾效应。 4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一些州4月底就可解除保持社交距离的禁令,在5月1日前重新开放经济。但美国“抗疫队长”福奇表示,美国还没有做好放松限制措施的准备。一旦经济活动开放,疫情将难以真正控制下来。 美国尚且如此,政府领导能力与医疗公共卫生资源尚且远逊于美国的印度、非洲、南美等不发达国家抗疫处境更为艰难。新兴经济体确诊病例来看似乎要比发达经济体少很多,但这主要由于这些经济体检测能力欠缺。随着检测力度的加大,未来确诊数据很可能会大幅上升,最近半个月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新增确诊病例在快速攀升,疫情的“震中”很可能逐渐转向新兴经济体。(见图八)   图八:印度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Wind,新时代证券研究所 对此,钟南山院士表示新冠确诊病例“清零”不现实;张文宏教授判断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未来持续一两年也是正常;WHO也称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 虽然市场对此早有预期,但得到医学界确认后,后续各国的防疫政策可能会据此调整,为了降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放松管制复工复产。疫情控制取决于控制最差的国家,虽然国内疫情控制得当有力,但若海外在复工复产中控制不得当,不排除疫情会再度反弹,我国将持续面临输入压力。   后遗症二:放水治标但不治本  经济衰退或刚开始 回顾1929大萧条及2008全球金融危机,二者均是由技术创新引起大繁荣,宏观当局过度放松货币政策或放松金融监管,杠杆率不断上升,资产价格泡沫与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最终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并由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 本次危机则主要由于疫情及防控疫情的需要,各国主动地对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按下暂停键,导致终端消费需求萎缩(社交隔离措施造成)及供给停滞(生产停顿)的双向收缩,造成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现金流急剧萎缩,共同推动经济产出的下降。 因此,疫情才是这场危机的核心变量。全球天量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虽然能缓解疫情带来各行各业停顿的冲击力度,但治标不治本,疫情本身对经济活动的抑制并未得到缓解。 根据《经济学人》对全球3000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压力测试”,假设疫情导致销售额下降2/3,并照常支付利息和工资等刚性成本,13%的公司(占总债务的16%)手头现金撑不过3个月,25%的公司撑不过6个月。同时,全球非金融企业债务中,7%是对疫情极为敏感的行业发行的(包括旅游、酒店、交通、餐饮、百货、赌场、航空)。目前,经济增长衰退、通缩、失业率上升与商品库存大量积压等经典的经济危机现象实际上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而这会进一步加强经济危机的自体循环,形成负反馈,疫情的影响还未在当前可见的经济数据中完全反映出来。 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或创大萧条以来最糟经济衰退,IMF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相比今年1月时的预计下调6.3个百分点。年度降幅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还要糟糕许多,2008年和2009年全球GDP增速分别为1.85%和-1.68%。(见图九) 表一:IMF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     后遗症三:我国仍是贸易大国  外需收缩不可小觑 虽然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的进出口依赖度大幅下降,进出口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6%下降到了2019年的32%,但我国仍然是加工贸易大国。 相较于产业链参与度,加工贸易国产业增加值的外部吸收占比更为重要,反映GDP对外需的依赖性。2008以来,我国努力提振内需,加强内部对产业增加值的吸收,外需依赖逐渐下降,民生证券测算我国约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增加值需要依靠海外吸收消化。美国经济中,80%来自国内需求,外需影响较小;但我国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外需收缩对国内产业的冲击不可小觑。 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可能导致国内的出口面临类似2008年那样的“停摆”。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的出口增速在12个月里从高点到低点几乎下滑了40个百分点。类比当时的情况,今年二季度及之后我国出口将有比较大幅的下滑,出口订单可能面临快速消失的风险,经济遭受二重打击。 民生证券用美国的GDP同比增速来推测中国的出口变化。基于美国经济活动在5月快速反弹、在6月和7月之间大幅反弹、在秋季开始反弹三种情形的GDP预测,推测最好情景下中国出口下滑-8.8%,最坏情况下滑可能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后遗症四:PPI下行加快 警惕通缩风险 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国内PPI同比回落-1.5%,较前值下降1.1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一方面这显示出,虽然国内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供给水平回升,但终端需求的回升疲软,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行。另一方面,海外疫情蔓延使得全球供应链受损,外需严重冲击部分国内企业,因此逐步转向供应国内市场,导致国内供应能力上升,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见图九) 展望4月份,尽管复工复产仍在推进之中,但4月首周数据显示煤炭、钢铁和水泥价格依旧维持颓势,工业金属价格反弹后其月内均价仍普遍低于3月平均水平,而且原油价格冲击也依旧存在,4月PPI大概率继续走低。券商普遍认为4月PPI同比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至-2.0%左右,后续需警惕持续通缩风险。 图九:PPI同比及环比   资料来源:渤海证券   国内经济望最早恢复  A股具备长期布局价值 近期虽然各国采取的应对政策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各国风险资产修复反弹,但中期疫情对基本面数据的冲击至少需1-2个季度的时间消化,基本面预期改善与验证尚需时日。预计在疫情真正缓解、经济活动修复、居民收入恢复、企业现金流改善信号确认之前A股难以进入趋势反转,指数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但长期来看,A股纵横向比较均处于估值洼地,具备布局价值。 目前A股纵横向比较均处于估值洼地。纵向来看,A股在指数低位下跌后,目前大盘(沪综指、沪深300)、小盘股(中证500、中小板)的滚动PE均已位于近二十年历史区间分位数的10-20%;创业板指滚动PE虽高达52倍,但也已下修至历史均值附近;剔除低估值的金融两桶油之后,全部A股的滚动PE估值也已调整至近十年低点26倍;整体来看,当前A股估值已至历史洼地。横向而言,A股大盘指数12倍左右的滚动PE显著低于欧美日主要股指的16-18倍,中证500的25倍估值也远低于纳指。 同时,全球来看,我国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具备全球最全的供应链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海外“暂停”期间有望作为全球工厂,持续输出。IMF的最新预测中,2020年中国是少有的能维持GDP正增长的国家之一,2021年GDP增速更是高达9%。此外,相比美国直接开启无限量化宽松和欧洲、日本已经负利率的现状,我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仍有更多发挥空间,对比全球金融资产,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近日外资也已结束净流出,恢复持续净流入状态。
开始日期:04-24
  继2019年12月首发上市申请成功过会之后,4月15日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佳股份”)正式开启股票申购,并在4月24日挂牌上市。这标志着湘佳股份正式登陆A股市场,公司也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湘佳股份主营业务为种禽繁育、家禽饲养及销售、禽类屠宰加工及销售。本次IPO公司拟募集资金6.46亿元,主要用于扩张主营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   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湘佳股份的产品包括活禽及鸡鸭肉冰鲜产品,禽类主要为黄羽肉鸡和少量鸭 ,冰鲜产品主要为鸡鸭分割品以及少量冻品等。 行业角度来看,国内鸡肉消费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鸡肉消费总量排名世界第三,但人均消费量相比其它鸡肉消费大国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人均鸡肉消费量每年仅为10公斤左右,而与大陆居民饮食结构最接近的台湾地区的人均鸡肉消费量已达28公斤左右,美国、巴西人均鸡肉消费量超过每年40公斤,中长期来看我国未来鸡肉市场有较大增长空间。 同时,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居民的饮食理念也在逐渐变化,美味、健康成为居民对食物的更高需求。而黄羽鸡不仅具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同时比白羽肉鸡肉质更加鲜美。随着居民健康饮食理念的深化,黄羽肉鸡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2018年全国商品代黄羽肉鸡出栏量为39.63亿羽,同期湘佳股份商品代黄羽肉鸡出栏量约为4227.69万羽,约占全国商品代黄羽肉鸡出栏量的1.07%,其黄羽肉鸡出栏量位居华中地区第一名。在行业规模整体扩大以及黄羽鸡市场份额提升的过程中,湘佳股份作为国内黄羽肉鸡主要生产企业将深度受益。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产后,湘佳股份将新增1250万羽黄羽肉鸡养殖规模、1200万羽黄羽肉鸡屠宰加工能力,以充足的产能应对未来行业规模的扩张。   提早布局冰鲜业务 在疫情防控下受益 湘佳股份还是黄羽肉鸡养殖企业中较早开展冰鲜业务的企业。自2007年,湘佳股份就开始探索冰鲜禽肉营销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冰鲜禽肉商超系统营销模式,积累了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冰鲜自营、电商直营等多环节丰富的运营经验,成为黄羽肉鸡冰鲜产品行业龙头企业。 目前湘佳股份已经与永辉超市、家乐福、欧尚、大润发、沃尔玛、华润万家、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集团以及盒马鲜生、7FRESH等新零售连锁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冰鲜禽肉产品销售网络现已覆盖湖南、湖北、重庆、北京、上海、广东等20省市,形成从上海到成都的长江沿线大中城市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京珠高速大动脉沿线的冰鲜网络布局。 2017-2019年,湘佳股份冰鲜禽肉产品销量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83%。  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活禽市场经营几乎全部关闭,消费者全面转向商超购物,商超冰鲜禽肉产品供不应求。由于早早布局冰鲜业务、体系建设完善,湘佳股份在一季度的疫情中不仅未受影响反而获益,预计2020年一季度业绩较2019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业绩稳健增长 财务数据优异 从财务角度来看,近几年湘佳股份业绩稳健增长,各项财务指标均向好,显示公司经营质量不断提升。 如表所示,2017-2019年,湘佳股份的营收分别为11.54亿元、15.14亿元、18.78亿元,收入稳健增长;净利润也由0.60亿元增至2.29亿元,涨将近5倍。净利润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与由收入规模扩大导致,更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直接相关。2017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7.66%,后大幅提升近9个百分点至38.03%;净资产收益率更是由13.71%翻倍至32.86%,公司为投资者获得收益的能力大增。同期,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由2017年的0.66亿元猛增至2019年的3.02亿元,与净利润增速相匹配。 同时,2017-2019年期间,湘佳股份的资产结构更加健康,偿债能力进一步向好。公司资产负债率由50.90%降至37.50%,流动比率则由1.04提高至1.68。此次IPO之后,湘佳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将进一步下降,资产结构更为优异。   表:湘佳股份主要财务数据一览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营业收入(亿元) 18.78 15.14 11.54 净利润(亿元) 2.29 1.15 0.6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亿元) 3.02 1.83 0.66 毛利率(%) 38.03 32.08 27.66 净资产收益率(%) 32.86 21.92 13.71 资产负债率(%) 37.5 45.75 50.9 流动比率(倍) 1.68 1.17 1.04  数据来源:招股书
开始日期:04-24
南京迪威尔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威尔”)拟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5.32亿元,并即将于4月24日上会。 迪威尔是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油气设备专用件的供应商,目前已形成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深海设备专用件、压裂设备专用件及钻采设备专用件等四大产品系列。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公司将用于主营业务的扩展,其中4.42亿元用于油气装备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项目、0.30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0.6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油价史诗级暴跌  公司恐大级别亏损 迪威尔主营油气设备业务,处于石油勘探开采行业的上游,上游油气公司勘探开发资本性支出是设备行业业绩的“水龙头”,而上游资本性支出又与原油价格的变动直接相关。 当原油价格上行时,油气勘探开采公司将加大资本开支扩产,油气设备作为开采中的“铲子”出货也将随之上行。当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且持续处于低位,油气公司便会选择缩减资本开支,减少设备购入,并实行一定程度的减产。根据全球主要油气公司近十年原油价格波动与勘探开发资本性支出变动的情况来看,二者基本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 (如图一)   图一:2010-2019年原油价格与国际主要油气公司勘探开发资本性支出   资料来源:招股书   2020年2月下旬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国(OPEC+)减产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史诗级暴跌,甚至一度跌至负值。 以WTI原油为例,WTI原油价格从年初的64美元左右,一路飞流直下,后于20美元左右企稳。然而由于低价原油库容爆满以及邻近交割日期,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突然暴跌,于17.73美元一路下探,最低跌至-42.3美元,这是WTI原油期货合约首次跌至负值。WTI原油6月期货合约也由21美元跌至6.5美元,稍远一点的11月合约价格在20美元左右,也预示市场对半年以后的油价仍然悲观。 油价为负,意味着原油运输、储存的成本超过原油本身的价值,原油已经变得一文不值。如此极端的情况将对行业造成重大打击,油气公司不得不通过减产来拉动价格,否则高额的开采成本(30-40美元)将使得公司持续亏损。油气公司必然会减少上游设备的采购缩减资本开支,迪威尔所处行业收入将受到压制,甚至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如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原油价格下跌至25.99美元/桶,期间迪威尔的净利润也由2014年的5181.30万元下跌至2016年的-3401.63万元。此次,迪威尔恐面临更大级别的亏损。   上游或现债务危机  应收款质量恶化  原油价格暴跌之下,不少石油开采企业将面临现金流断裂,出现债务危机,甚至可能倒闭,迪威尔这样的上游公司的应收账款质量将随之恶化。 如表一所示,2014-2016年油价下跌期间,迪威尔一年期以内的应收账款比例不断下降,由2014年的98.63%降至2016年的87.91%,期间公司应收款的账龄被拉长,面临的坏账风险越来越大。本次,公司又将面对同样的危机。 此外,自2016年以来迪威尔的收入质量也持续下降,销售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121.36%降至2019年的88.8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也在2019年出现下滑,由2018年的98.35%降至81.19%。这显示出公司将收入转化为现金的能力在持续恶化。   表一:2014-2016年油价下跌期间迪威尔应收账款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招股书          
开始日期:04-23
我要订阅
最新内参更多...
最新培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