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113
中国股市各大指数走势分析(下)

香港这颗东方之珠,近年多灾多难,社会纷争不断,又加上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战,今年以来香港股市集资额已经大幅减少,暂失往日光辉。由于港纸与美金挂钩:7.8港纸兑1美金,联系汇率下,美国持续加息至5厘以上,香港只得跟随。近日银行同业拆息隔夜最高见5厘78,创逾17年新高。与楼按关联1个月拆息升至5厘36,1年期拆息升至5厘51。息口高企,股市表现自然不理想。 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简称HSI)1964年由恒生银行研究部负责人关士光所创,关士光因此被誉为“恒指之父”。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发报。恒指目前由80只恒指成份股组成——以往则是50只——占香港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十二个月平均市值约63%。恒生指数成份股通常称之为蓝筹股。 1973年恒指最高见1774点,为第一个牛市浪顶,标记为循环浪I,当其时牛市火爆程度“从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传闻可见一斑,另外香港天线炒成“香港痴线”。已故香港著名投资者曹仁超1300多点已经离场,但其老板不肯,换人继续炒,最终——老曹话1990年代在大陆一家老人院见到前老板,十分感叹! 言归正传,1973年1774点为恒指循环浪I,此后循环浪II暴跌至1974年底150点,跌幅91.5%。恒指跌至450点时,曹仁超认为大市暴跌75%,乃入市良机,遂融资买入和黄。结果当恒指跌至150点时早已爆仓。 恒指循环浪III由1974年12月150点升至2007年10月31958点,凡33年升212倍。其中1974年12月150点升至1981年7月1810点,7年时间升11倍,为III浪[1]。其后III浪[2]大跌63%,主因为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未有定论,最低位时市盈率仅6倍。 III浪[3]由1982年最低点升至2000年3月18397点。浪[3]之中,[3]浪(1)由1982年低位升起一浪,之后跌[3]浪(2)至1983年,随后展开[3]浪(3)至1997年香港回归。[3]浪(4)伴随着亚洲金融风暴,恒指由1997年8月16820点跌至1998年8月6544点,之后[3]浪5由6544点升至2000年3月18397点。III浪[4]由2000年3月18397点跌至2003年4月8331点(SARS肆虐),8331点至2007年10月31958点为III浪[5]。 恒指自31958点展开循环浪IV。循环浪IV有两种可能性——2022年1月拙作《2022年金融市场展望(中)》将超级水平三角形列为首选数浪方式: 31958点跌至2008年10月11015点为IV浪[a],11015点升至2018年1月底33484点为IV浪[b]——浪[b]中11015点升至2010年11月24988点为[b]浪(a),24988点跌至2016年2月18278点为不规则平台型态[b]浪(b),18278点升至33484点为[b]浪(c)。 33484点跌至去年10月底14597点为IV浪[c]——浪[c]中33484点跌至2020年3月21139点为[c]浪(a),21139点反弹至2021年2月31183点为[c]浪(b),31183点跌至去年10月底14597点为IV浪[c]。 14597点展开IV浪[d]上升——其中14597点升至今年1月22700点为[d]浪(a),22700点至今进入[d]浪(b)回落。 上述乃第一种可能性,下面再讲第二种可能性:不规则平台。2007年10月31958点跌至2008年10月11015点为IV浪[a],11015点升至2018年1月底33484点为IV浪[b],33484点至今为IV浪[c]。 浪[c]为楔形走势,其中33484点跌至2020年21139点为[c]浪(1),21139点反弹至2021年2月31183点为[c]浪(2),31183点跌至去年10月底14597点为[c]浪(3),14597点回升至今年1月22700点为[c]浪(4),22700点至今进入[c]浪(5)下跌之中。 期望第一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但对于美国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必须对第二种可能性作出最坏打算。 2022年9月16日《熊市浪潮 垃圾为王(上)》以及今年5月26日《国证A指沪深300走势分析》两篇文章,皆对沪深300指数作出波浪分析。 沪深300指数自2021年2月见顶之后,走势一直落后于整个A股市场。探究基本面以及市场因素,乃多方面原因导致。例如2021年见顶之前,市场一直趋向于达成共识,即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核心资产,尤其是其中一些消费类股票,可以买了100年不卖,放在床底下那种。当市场达成一致,却是指数见顶之时。 沪深300指数2007年10月高点5891点结束超高级浪[3],2007年10月高点跌至2008年10月低点1606点为超高级浪[4],2008年10月1606点反复升至2021年2月历史高点5930点为倾斜三角形浪[5],换言之整个循环浪III已经结束,之后进入循环浪IV。沪深300指数大调整,意味着中国制造业进入长期调整趋势。 细分III浪[5]。2008年10月1606点升至2009年8月3803点为[5]浪(1),3803点跌至2013年6月2023点或者2014年5月2110点为[5]浪(2),此后升至2015年6月5380点为[5]浪(3),接着[5]浪(4)以水平三角形方式行进至2020年3月3503点。3503点升至2021年2月5930点为[5]浪(5)。III浪[5]为楔形结构,内部小浪皆为3浪模式。 5930点以来,跌至去年10月底最低3495点,为一组5浪结构下跌浪。《国证A指沪深300走势分析》一文中,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3495点结束IV浪[a],二是3495点只是[a]浪(a)结束。本文将3495点确认为IV浪[a]。 其中,5930点跌至2021年3月4883点为[a]浪(1),4883点反弹至2021年5月5378点为[a]浪(2),5378点跌至去年5月次低点3808点为[a]浪(3),3808点回升至去年7月4530点为[a]浪(4),4530点跌至去年10月最低3495点为[a]浪(5)。 IV浪[a]结束之后,数浪又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整个IV浪[b]将会是较为复杂型态,且运行时间较长;其二,简单地,3495点反弹至今年1月4268点为IV浪[b],之后进入IV浪[c]下跌。 市场普遍认为上证50指数及沪深300指数估值相当低,进入底部区域,值得布局云云。然而,金融市场走势总是出人意表。去年8月5日在文章《新技术浪潮与股市走势(上)》中给出美国股市存在20/40年周期:“1903年至1942年为一个完整技术周期,1942年至1982年又是另一个技术周期,自1982年以来,至今年已经满40年,是否一个技术周期结束?毫无疑问,此技术周期已经近尾声,至于周期低点是否2022年,则需要从长计议。”去年10月底部并非周期底部,之后应该有更低点出现。摩根大通CEO杰美.迪蒙(Jamie Dimon)接受《印度时报》专访,被问及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时指出,当利率快速攀升,偿债会面临压力,而企业难以承受高利率,由5厘升至7厘将比由3厘升至5厘更痛苦。利率先是降至0,然后由0升至两厘,几乎等同未加息。由0升至5厘会让一些人措手不及,但不会有人认为加至5厘不可能,我不确定全世界是否为加息至7厘而做好准备……最弊情况是7厘再滞涨。此番言论,被股票社交媒体上各路人马嘲笑“XX反买 别墅靠海”、“最好加到100厘”等等……。作为市值最大投行CEO,迪蒙其“全世界是否为加息至7厘做好准备”一番言论显然并非随口而出。沪深300指数必须做好跌破去年10月低点3495点心理准备。

头条热点 更多...
银行板块或已先行见底

近期,A股市场在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后,走势依旧偏弱,显示出市场情绪仍然低迷。创业板指数更是跌破2000点,创出本轮调整的新低。笔者先前对创业板指数走势的判断过于乐观,现在看来,30倍市盈率已经不再是创业板指数的估值底部,创业板整体估值有系统性下调的可能。但即使如此,也不会出现有些技术派认为会跌至1500点下方的可能。 笔者注意到,有些板块已经先于市场完成了底部的构筑。例如,估值一直被深度压制的银行板块走势相对抗跌。作为中国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银行板块在政策呵护、估值过低、业绩筑底三个有利因素的驱动之下,有望持续跑赢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可以看出监管层呵护银行利润空间的态度。长期来看,银行息差有望触底回升。一方面,由于当前银行股估值水平过低,在股价大幅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背景下,不太可能通过定增等方式融资补充核心资本,保持一定的利润成为信用扩张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保持稳定的盈利也是银行业应对潜在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来看,银行业规模增速放缓,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同比降幅收窄,其他非息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放缓,收入贡献减弱。数据显示,上半年,多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低于1.8%,该水平已经处于历史最低的区间,继续收窄的空间不大。未来一年,银行业净利润大概率处于筑底过程中。 估值方面,尽管银行股整体较去年10月末的低位呈现一定的涨幅,但整体估值仍处于低位。以中证银行指数来看,当下指数整体市盈率(TTM)水平仅为4.8倍,市净率水平仅为0.55倍,市盈率与市净率估值在各行业中均处于极低的水平。且由于银行业整体仍保持较高的利润,后期假设在点位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市净率水平仍会进一步降低,安全边际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银行业整体估值极低,主要源自市场对于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担忧。从上半年情况来看,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压力与去年相似,主要来自于零售客户与房地产。对公端,房地产不良额和不良率均较高。零售端,信用卡不良仍较为突出,此外,个人按揭和其他贷款等亦有边际压力。 随着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问题逐渐暴露,房地产金融从扩张期、管控期走向去化期,银行逐渐压降涉房信用敞口,信用扩张逐渐与地产解绑。随着地产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望得到缓解。而城投风险方面,管理层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态度也较为坚决。资产质量风险为点状暴露,总体保持稳健。 零售方面,受疫情冲击后的影响,信用卡和消费信贷风险局部波动,但总体展望风险可控。 除地产与城投领域的政策利好之外,2023年 7月以来,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文件。后续政策仍有持续发力空间。 8月18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在三部门会议上要求主要金融机构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国有大行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政策驱动下,8月份社融数据超市场预期,信贷投放情况明显优于7 月份。 此外,9月15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PCT,国联证券预计,此次降准可释放流动性 6258.77亿元,缓解当前流动性整体偏紧的压力。对上市银行而言,此次降准可为上市银行释放 4714亿元长期流动性,2023年内可为上市银行节约利息支出超 27亿元,降低上市银行23年计息负债成本 0.12BP,提振上市银行23年净息差 0.11BP。 在多方合力之下,经济回暖可期。对于银行业来说,在经济和政策预期转变时,存量风险出清,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微乎其微。银行板块具备走强基础。 过去三年,银行业基本处于估值不断下滑、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随着风险释放接近尾声,银行板块已经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从历次行情底部来看,银行股往往先于市场见底回升,如果A股市场处于牛熊转换的时期,配置银行板块进可攻、退可守。 由于银行业资产质量存在点状暴露的风险,投资单只银行股可能面临一定的个股风险。但银行业整体资产稳健,投资机会也比较明显。 三季度以来,中证银行指数累计上涨1.82%,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3.89%,中证银行指数跑赢市场5.7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9月26日)。表明在市场反复筑底的过程中,随着悲观经济预期和资产质量两大压制因素逐渐消退,银行板块再次先于市场走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选择银行类ETF产品来把握银行业整体投资机会。

宏观策略 更多...
库存周期视角下的投资机会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库存周期?库存滞后于需求催生周期,对于宏观、中观研究或具有价值。库存周期是由于企业生产滞后于需求变化,从而使库存呈现周期性运行的一种现象。 由于库存周期具备周期最短、数据可得易观测、规律性强等特点,同时对于宏观、中观投资视角下均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在需求与“长鞭效应”共同影响下,一轮库存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观察产工业企业成品存货同比与营收同比增速,判断当前我国或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 本轮库存周期的异与同 自2006年后我国共经历了五轮库存周期,当前或处于第五轮周期中被动去库阶段。整体来看,五轮库存周期分别为第一轮(2006.06-2009.08)、第二轮(2009.09-2013.08)、第三轮(2013.09-2016.06)、第四轮(2016.07-2019.11)、第五轮(2019.12-至今)。前四轮库存周期分别延续39、48、34、41月,平均延续时间40.5月。 当前来看,本轮库存周期已延续46个月,当前库存增速1.6%,处在9%分位数水平,营收增速-0.5%,处在6%分位数水平,已进行到被动去库存后半程。 位置方面,从历史每轮库存周期来看,当前已接近历史底部,PPI作为间隔最短、相对有效的前瞻指标,当前底部企稳回升,或预示库存同比增速临近拐点;当前名义库存、实际库存、PPI,我们认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仍应“重名义、轻实际”、“重行业、轻总量”;对于新一轮库存周期的研判,我们认为本轮库存周期触底后于明年上半年回升中维持斜率相对较缓、类似于2013年的“弱补库”,在明年下半年有望斜率提升转为“强补库”。 库存周期如何指引总量投资? 直观来看,行情往往发生在主动补库存期间,而被动去库存期间左侧布局或风险可控。考虑到库存周期较难明确判断拐点、被动补库阶段跌幅有限,我们认为不完美的底部判断好过完美的错过底部,被动补库后半程或为左侧布局最佳时机。尽管新一轮库存周期存在增长动能不足的可能性,但宏观环境仍优于第三轮库存周期。我们认为对于新一轮库存周期不必悲观,结构上重视去库延续长、程度深的行业。 一方面,从政策层面来看,第三轮主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政府清理非标、国九条等去杠杆措施。从流动性来看,本轮库存周期伊始便面临两次“钱荒”,且利率不断上行。尽管后续有所调整,货币政策仍整体偏紧。而当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松,核心矛盾不在于缺资金,而在于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不畅。 2022年起央行密集降息,宽货币已现,2023年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扩大需求、鼓励资本市场发展、未提“房住不炒”,且后续有望出台更强劲政策,宽货币到宽信用传导不畅的局面或可能疏解。 另一方面,从经济层面来看,中美共振去库或意味着下一轮周期同步开启,美国补库或成为重要支撑。本轮美国库存周期制造业、服务业表现分化,制造业去库程度较深,或首先回暖。我国出口受美国需求影响较大,美国开启补库周期有望成为我国开启下一轮库存周期的有力支。 同时,当前逆周期调节边际收益逐步放缓,在明年年初中美经济回暖、共振补库的情况下出台鼓励政策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认为本轮库存周期或将带动宽基指数企稳回升,斜率虽然不定但有望高于2013年,整体对于新一轮库存周期不必悲观,结构上重视去库延续长、程度深的行业。 库存周期如何指引行业投资? 超额收益率方面,2005年后的五轮库存周期中家用电器在主动补库存期间均有超额收益,被动去库存阶段,家电、电子行业表现突出;从行业所处的库存位置来看,由于数据公布来源不同,我们对于统计局、财报均进行了库存位置的研判。 统计局视角下,油气开采、化纤制造、纺服制造、计算机电子、金属制品等处于库存历史底部位置。财报视角下,二季报显示装修建材、化学纤维、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白电、小家电、光学光电子、计算机设备、元件、家居用品等行业库存周期处于历史底部。 库存周期带来的投资机会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财报数据各有优劣,结合来看或可更好观察行业所在位置。同时,对于各行业需求的判断在库存周期中也同样重要,或可决定行业在未来的补库斜率。综合筛选下,我们认为当前家用电器、电子行业、有色金属整体或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汽车零部件、商用车、计算机硬件、医疗器械等二级行业相对较优。

趋势市场 更多...
大盘反复磨底 短线反弹延续

最近,A股市场处于多空反复拉锯的磨底阶段,既考验交易者的耐心,也检验市场的韧性。尽管缺乏操作机会,但站在技术分析视角,大盘走势仍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思考与总结。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明白,新闻事件对股市的影响是短暂的,市场终将回归自身运行轨道。因此,收盘价比开盘价或平均价更能表征当天的市场氛围。8月28日的股指走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开盘巨幅跳空,旋即震荡回调,收盘时的涨幅并不大。在浪形上,可以把阴线实体忽略掉。(见图一) 如图一所示,上证指数8月25日的3053点可视为7月31日高点后第1浪回调的结束点,也是随后abc结构反弹2浪的起点,9月4日3177点之后进入第3浪调整。 常言道:万物皆周期。据初步统计,过去一年里,大盘指数约有10次波段性底部,其中,逢周一出现低点的有5次,周五出现低点的有2次,周二、周三、周四各一次。另外,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股指每逢周一必涨,如此连续四周,周末利好的力度可见一斑。 笔者注意到,9月下旬以来,大盘指数走势微妙,浪形存在迷惑之处,其细部结构大致有着两种划分方法。先用沪深300指数来分析第一种。(见图二) 由图二可见,以上浪形简言之就是先12345后abc。 第二种是先abc再12345,以中证1000指数为例。(见图三)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走势差异并不大,但若要以此作为研判依据,还是有区别的。 9月18日和19日,沪深300指数分时图还走出了一个对称收敛三角形,这究竟是本月高点下来第3小浪的一部分,还是第4小浪呢?目前看来应该是后者,当时却很难判断。市场先生喜欢出选择题,如果不够细致,就会导致浪形划分偏差。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咋听起来有道理,问题是,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本身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虚虚实实的博弈市场,更难捉摸。有时候,市场运行节奏简直匪夷所思。例如,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上证指数波段低点都是在每个月的25号前后出现,具体分别是4月25日、5月25日、6月26日、7月24日、8月25日和9月22日,有三个月是25日当天,其余3次都仅相差一个交易日。(见图四) 以上情况十分耐人寻味,显然值得留意。毕竟,对交易员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寻找入场时机。 在金融市场中,高手与俗手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独立、自觉、勤奋、敏锐等等。成功的交易员必定异于常人,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看盘不会带情绪。投资情绪是很复杂的,决不是多方看多、空方看空那么简单。因为,看多的人会希望跌下来,那样可以有更好的买点;看空的人则希望涨上去,那样就有更大的做空余地。 不过,无论如何,看懂大盘,成功一半。只有透彻理解证券市场整体趋势,才能从全局考量,剖析内在机理,探求运行规律,制定相关策略,有效提高投资的系统性和预见性。明天是国庆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大概率将延续反弹。 笔者认为,要做好交易还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市场永远是对的”。面对庞大繁杂的股市,抱怨没有用,应该积极主动,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不变的原则,应对万变的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修复底层逻辑,完善规章制度,A股市场终将迎来长期投资的新时代!

行业公司 更多...
中国神华:矿山安全加剧供给端 煤炭价格淡季不淡

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1425点,较上期下跌1.19%,同期上证指数下跌0.23%,创业板指数上涨0.06%。成分股中,淮北矿业、丽珠集团和工商银行等个股涨幅靠前,老板电器、国电南瑞、深圳机场和中国外运等涨幅靠后。 个股点评: 中国神华(601088):公司发布了8月份的运营数据,8月份商品煤产量2730万吨,同比增长7.5%,1-8月累计商品煤产量2.15亿吨,同比增长2.2%。从公司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自产煤生产成本为188元/吨,较年初增长13.9%。 9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日前向社会公布。意见严格限制灾害严重煤矿开采,停止新建产能低于90万吨/年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的煤矿。目前,全国建有煤矿智能化工作面1400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730处,产能占比达到59.5%。近日贵州省盘州市一国有煤矿突发事故16人遇难,而导致贵州很多煤矿停产整顿,这加剧了供给端就比较紧的煤炭行业供给紧张程度,市场煤的价格在淡季上涨,由此9月份煤炭行业启动一波上涨行情。 罗莱生活(002292):公司采用多品牌运作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需求和对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具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公司品牌覆盖超高端市场(廊湾、莱克星顿、内野),高端市场(罗莱、罗莱儿童)和大众消费市场(LOVO乐蜗、恐龙)。 今年上半年,莱克星顿的家具业务出现了个位数的下滑,属于正常的季度性波动;2022年上半年,莱克星顿增速较高,基数较大,同时受国际海运的紧张形势造成的海运成本显著上升影响,毛利率较低。今年上半年,国际海运形势稳定,叠加美元汇率增长,形成了莱克星顿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提升的局面。 公司目前在南通建的产业智慧园区,其中包括办公、仓储、工厂、物流等;目前整体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并于2024年投产。目前,公司的开店计划主要是巩固华东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华东地区作为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力最强的地区,伴随经济恢复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影响力、品牌知名度也使开店推进更为顺利。公司线下直营以全国核心省会和超一线城市经营为主,加盟商开店以一线以下城市为主,公司和加盟商之间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也保持了行业内较好的线下渠道布局。2023年6月末公司门店合计2692家、较年初净增加30家。 丽珠集团(000513):公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90亿元,同比增长6.15%;归母净利润11.35亿元,同比增长11.50%;扣非归母净利润10.94亿元,同比增长4.52%。化学制剂收入34.80亿元,同比下降2.42%,主要是由于今年初新冠影响了医院终端门诊,公司处方药销售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原料药及中间体收入17.82亿元,同比增长3.03%;中药制剂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94.42%;诊断试剂及设备收入2.98亿元,同比下降13.88%;生物制品板块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5.93%。上半年,公司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一是托珠单抗注射液于2023年1月获批上市,并于5月新增两个适应症;二是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前列腺癌适应症已获批上市,子宫内膜异位症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且上市许可于近期申请获受理;三是注射用艾普拉唑钠新适应症获批上市;四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入组;五是重组抗人IL-17A/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进入Ⅲ期临床。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1个月缓释):前列腺癌适应症已获批上市,新适应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完成Ⅲ期临床试验且上市许可已于近期获得受理,中枢性性早熟适应症与CDE沟通交流资料准备中。目前曲普瑞林微球缓释制剂国内有两家上市,均为进口产品,分别为法国益普生的达菲林和德国辉凌的达必佳。丽珠是在国内首仿上市,有望尽快获得一定的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曲普瑞林微球缓释制剂在2022年全球销售收入为8.69亿美金,国内销售规模为12.66亿元人民币。 在过去4年中,公司实现了每年将当年度实现的可供分配净利润的80%以上现金分红(含回购用于股份注销所使用回购资金)。公司近五年股息率保持在2.3%-4.6%,近十年累计分红约75亿元。 京东方A(000625):从市场端来看,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LCD TV产品方面,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但涨幅略有缩减;LCD IT产品方面,从7月份开始,MNT类部分产品价格有小幅上涨,NB类中低端产品价格有小幅上涨,高端类产品价格保持稳定;OLED方面,上半年,公司柔性AMOLED出货量突破5000万片,下半年受终端品牌新机集中发布等影响,柔性AMOLED需求环比预计保持增长,公司全年1.2亿片出货量目标也将稳步达成。公司目前B1、B2、B3、B4、B5、B8折旧已经到期,未来将有多条LCD产线陆续折旧到期,成都B7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分阶段折旧到期。重庆B12一期于2023年上半年转固。 中国电影(600977):今年以来的9个月里,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过446亿元,接近2021年的全年票房(470亿元),供需呈良性循环。从位列影史第二位的春节档,到史上最强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呈现了一个漂亮的复苏曲线,供给端、放映端、需求端的信心和状态都有极大恢复。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档已齐聚10余部各类型影片,观影热度在持续升高,年底前还有不少优质国产与进口影片计划分批上映。 2019年至2021年国庆假期内的票房体量均超40亿元左右,假期后好口碑影片还会有长尾效应,预计今年中秋国庆档整体票房在40亿元以上仍有扩展空间。从国庆档电影整体情况来看,据灯塔专业版,截至9月28日15时25分,2023国庆档新片票房榜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达1.58亿元,排名前三的电影分别是《前任4:英年早婚》《坚如磐石》和《志愿军:雄兵出击》。其中,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由中国电影领衔出品,《前任4:英年早婚》是中国电影参与出品。 国电南瑞(600406):9月26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公司2023年1-9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4亿元到5.5亿元,同比增加10.9%~15%。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2023年1-9月,公司抢抓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机遇,大力开拓市场,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进项目执行,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9月2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两大管理办法中均提到虚拟电厂建设相关政策。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提到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虚拟电厂近两年政策密集出台。各省也出台电力需求侧响应利好政策,助力构建需求侧响应盈利性。基础建设端,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模块逐步完善,虚拟电厂盈利环境向好;工商业储能、电动车、空调改造等灵活性资源建设加速进行,为虚拟电厂构建可调动资源。 国电南瑞在虚拟电厂关键技术和市场机制方面已进行多年的研究,可以提供完整的虚拟电厂解决方案,拥有虚拟电厂平台、虚拟机组、调控终端等系列化成熟产品和不同类型虚拟电厂的建设经验。 深圳机场(000089):截至2023年7月底,深圳机场完成航班起降22.13万架次,同比增长63.20%;旅客吞吐量为2,908.28万人次,同比增长145.51%,业务规模排名全国第二;货邮吞吐量达87.28万吨,同比下降0.49%。 为进一步提升深圳机场商业资源价值,公司已与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深圳市鹏盛空港免税品有限公司,共同经营T3航站楼进出境免税店和福永码头免税店。公司将以机场免税店为基点进一步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增加非航业务收益,实现机场免税业务收益稳定增长。

机构理财 更多...
博时基金深耕投教服务 共享型陪伴体系助投资者发现价值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五家基金公司之一,博时基金高度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线上聚焦互联网金融及社交平台,着力打造有创意有干货的投资知识内容,线下举办论坛、沙龙、讲座,多种形式陪伴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领投资者以更理性的方式参与投资,发现价值。 4月15日,博时老友记线下投教沙龙活动将走进南京,举行老朋友的投资聚会。届时,博时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陈奥将围绕时下的投资热点及投资策略与博时老友进行深入交流。   据了解,这也是今年以来,博时基金老友记继成都站之后的第二次线下活动。   博时老友记南京站来了! 博时老友记是由博时基金精心打造的与投资者线下沉浸式聊天互动学习的投教活动。该活动以博时基金知识中心投教天团“穿越山川河海来见你”的全国巡讲,旨在让更多投资者通过投教沙龙“聊聊生活,谈谈投资,塑造观念,改变认识”。 博时老友记自2022年诞生以来,已相继在长沙、青岛、杭州、成都等地举行。每场活动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现场座无虚席。通过嘉宾分享与现场互动交流等环节,主讲人就当前市场热点,以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沟通与探访,解疑答惑,帮助投资者发现价值的真谛。 4月15日,博时老友记线下沙龙2023年第二场活动将在南京举行。在南京这样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古都,博时老友记线下沙龙必定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据了解,博时基金线下投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老友记”活动外,公司零售体系逾50位专业讲师团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合作伙伴及投资者带去基金知识、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多项培训投教课程。公司每年开展数百场培训及投教活动,为合作渠道及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投教、陪伴服务。   搭建“四投体系”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博时基金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开展价值投资和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建设全产品线、全过程陪伴、知识共建共享型陪伴体系。 一直以来,博时基金始终坚持“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的投资哲学,以“为国民创造财富”为目标,致力为海内外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专业、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 目前,博时基金创建运营了多个投教平台,为不同受众提供差异化投资者教育服务。“投资知识1号事务所”“博时投资汇”等平台,通过海报、文章、音频课程、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等不同形式,在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同步传播,实现“干货趣味一体化”,《威尼斯星空夜话》《热点情报局》《周一看一周》等多个明星栏目在社交媒体受到投资者欢迎。 此外,博时基金还开设了“价值发现之旅”、“老友记”等多个投教品牌系列服务,更积极投身证监局、基金业协会牵头组织的投教项目,参与“股东来了”、“一司一省一高校”等投教活动,为全民金融知识普及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公司建立“四投体系”,即投资者教育、投资者顾问、投资者陪伴和投资者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品牌和知识共建,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从客户利益出发搭建他们自己的资产配置组合。通过投教、顾问、陪伴、服务,体现公司的担当、尽责、专业、勤勉,从而建立客户对产品的信心,对公司的信任,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长期能获得回报的期待。 《中国基金投资者获得感洞察报告(2022)》显示,投教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随着投教工作的深入开展,投资者分散投资、多元配置、长期投资的意识明显提升。投教工作有助于投资者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并优化投资方法,进而改善长期投资效果。 未来,博时基金将继续秉持持有人利益至上的初心,积极探寻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的更好方式,坚守受托责任,创造更多价值,与投资者朋友在“投资的马拉松”中共同见证时间的力量。  

电子内参更多...
Apple Store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