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信新材”)终于在第二次冲刺IPO时过会成功。公开资料显示,仁信新材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门从事聚苯乙烯高分子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不过,市场仍然对仁信新材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研发投入偏低”等问题高度关注。
增收不增利
报告期内,受毛利率波动和PS成品与原材料苯乙烯价差波动的影响,仁信新材的收入规模呈先降后升态势,而净利润规模则保持先升后降趋势,具体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虽然2021年仁信新材实现营收16.97亿元,较2020年的11.13亿元大幅上涨52%;但当期净利润仅为1.34亿元,较2020年的1.7亿元下滑超过26%,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
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6月,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1.97%、19.90%和10.44%和5.02%,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毛利率变动是公司净利润规模持续波动的核心原因。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波动集中反映为产成品聚苯乙烯与主要原材料苯乙烯之间的价差变动。
公司使用连续本体法生产聚苯乙烯,其核心原料为苯乙烯单体。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6月,苯乙烯采购占全部原材料采购的比重分别为97.34%、97.07%、96.62%和90.36%,因此,苯乙烯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苯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价格波动与国际石油及相关基础化工产品(如乙烯、纯苯等)的价格波动高度相关,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不确定因素众多,间接导致苯乙烯的价格变动相对较大。
今年上半年,虽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计118,682.42万元,同比增长69.41个百分点,但由于下游家电及照明行业因新冠疫情、原材料成本上涨、海运物流成本提升等因素而出现终端产品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形,同时,俄乌政治冲突及国际能源危机导致国际原油及相关大宗化工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并进一步推动苯乙烯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在此背景下,主营产品聚苯乙烯树脂与主要原材料苯乙烯之间的价差较上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有所缩窄,当期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至5.02%,抵消掉新增销量的影响后,公司净利润规模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表现不及预期。
公司管理层预计,公司2022年1-9月营业收入为170,000万元-180,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85%至63.96%;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00万元-6,900万元,较上年同期变动-22.57%至-19.05%;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20万元-6,520万元,较上年同期变动-23.02%至-19.31%。
研发投入偏低
早在2017年,仁信新材就已经获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但从公司研发费用来看,投入偏低。
2019年度至2022年1-6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13.40万元、702.22万元、480.59万元和175.08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25%、0.63%、0.28%、0.15%,大幅波动,且远低于同行。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为1.50%、1.52%、1.66%、1.35%。
公司与A股公司星辉环材的业务、研发活动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均是将研发试制成品对外销售形成的利益流入计入销售收入核算。报告期,星辉环材的研发费率分别为3.51%、3.46%、3.47%、3.57%。
公司对此称,星辉环材将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而公司则将与研发试制成品相关的支出在试制品完成后计入存货,导致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偏低。
另外,公司这么少的研发费用,而且研发人员也仅仅19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身份是不是不匹配呢?